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17日 星期四

    “交口称赞”不该是文学评论的常态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17日   01 版)

      在出版近一年后,因为一篇评论文章,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山本》近日重新刷屏,引发热议。

      在这篇刊发于2018年最后一期《文艺研究》杂志的文章中,作者鲁太光以“价值观的虚无与形式的缺憾”对《山本》提出批评,认为其没能给人以正面价值和情感出路,背离了创作者宏大的创作意图,同时多处出现了《浮躁》《秦腔》《废都》等前作的影子,是一种自我重复。

      这篇评论之所以引发关注,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在此之前,《山本》几乎收获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不过,此次再度刷屏,大家的关注点并没有过多地停留在对《山本》本身的优劣判断上,而是聚焦于这篇评论背后的话题: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名家的文学创作,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批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关系到“批评究竟何为”的大问题。

      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太光曾经召集过一次关于《山本》的内部研讨会。他当时在开场白中这样表示:贾平凹是新时期以来的重要作家,对他的讨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认识与把握。

      而这也是此篇评论引发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表示,在国际书评界,通行的规则就是越是大牌作家,越会得到专业严苛的评价。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于保罗·奥斯特、埃德蒙·威尔逊等名家从未笔下留情,充分了解他们的缺陷,永远在他们的七寸处下手。尤其是大牌们的新作,例如伊万·麦克尤恩,他的很多作品在初问世时评价并不高。

      相比之下,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评论界对于大牌往往过于温和,一位评论家说:“每一次都声势浩大,每一部作品都被抬上一座新的高峰。为什么不能对这样的写作做更加专业严苛的批评和讨论呢?”在罗岗看来,对于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作家,应该以他们曾经达到过的最高水平来要求,至少不能低于他们曾经的水准。鲁太光则表示,创作是很难的,我们不能要求作家的每部作品都是好作品;但这并不是说对每一部作品都要点赞。我们要尊重作家的劳动,更要尊重文学标准,特别是对那些被视为标杆的名家,有时候真诚的批评甚至沉默,可能比泛泛而谈的“表扬”更有价值。

      在一个健康的评论生态里,名家没有免于批评的特权;也只有在一个健康的评论生态里,评论才能真正发挥功能。由此引发出的另一个话题就是:文学评论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鲁太光把文学评论的功能分为两层:从初级层次来说,它是文学生态的保护者,要尽量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甚至保持沉默。从较高层次来说,文学批评担负着发现、清除落后的文学生产力、生产关系,召唤先进的文学生产力、生产关系,即催生文学未来的责任。

      罗岗同样以“面向当下”“面向未来”两重维度来审视文学评论的功能。在他看来,文学评论一方面承担了塑造当下时代阅读生态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引导读者对自己所要阅读的作品作出参考性判断。在文学批评的历史上,有不少对读者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批评家。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学评论是一个使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哪些作品可以进入文学史,从而为后人展现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是面貌模糊的?这就与当时批评力量弱化有关。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批评一派蓬勃强劲,很多作品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被经典化了。”

      正因如此,在学者们看来,交口称赞不该是文学评论的常态。做文学批评要认真,甚至要较真。所谓较真,就是实事求是,给作家作品以客观真实的评价,真正承担起“批评”应有的功能。只有这样,文学评论才能找回应有的尊严,文学创作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文汇网1.10 邵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