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网红教师”频现,福兮祸兮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15日   01 版)

      如今出自大学校园的“网红教师”不少。比如在2018年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中,薛兆丰、熊浩、陈铭等一批人气辩手都是大学教师。除了参加综艺节目迅速名声大振外,从音频课到短视频,互联网平台也成了一些大学教师一夜成名的渠道。

      对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汝伦表示,学者通过媒体平台传播知识、从事科普宣传是好事。但一些“网红教师”不是在传播知识,而是在简化知识,甚至有时候是在歪曲、糟蹋知识,按照节目制作方的要求讲故事。大家喜欢听什么,学者就要讲什么。他们是去迎合而不是引导大众。

      张汝伦说,现在的问题是,少数学者身在大学,却没有把自己界定为学者。这种“学者失去身份界限”现象之所以产生,和现行大学评价机制有关,也是学术圈浮躁的表现之一。今天,一个老实本分做学问的人,无论是增加收入还是提升校内外认可度,都不如懂得“走捷径”的同行来得快。

      现在大学里还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流行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冠名”,犹如商家促销。比如“某某王子”“某某男神、女神”之类。张汝伦说,这和老师本人没有关系,但大学若流行这样的称呼,则也反映出现今校园的肤浅之处。学生知道一位老师,如果不是因为他治学了得,而是因为他头顶泛娱乐化的光环——如果我们的大学鼓励这种现象,则大学的学术品质就堪忧了。

      (《文汇报》1.11 樊丽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