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08日 星期二

    盘活散落乡间的记忆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08日   06 版)

        在广东开平广袤的田野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833座碉楼。随着开平碉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声名鹊起。不过,名气虽很大,人气却不旺,不少碉楼处于关闭状态,面临自然衰败。

        如何摆脱困局,盘活碉楼资源?当地政府制定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中明确,“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妥善处理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57座碉楼用来“居住体验”。这57座碉楼为“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或保存较好的居庐和部分结构坚固的碉楼”。

        “活化利用的过程,需要严格的改造方式。”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会秘书长江汉说,修复加固部分是比较容易拆卸的材料,不妨碍日后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选用修补材料时,需要制造一些可识别的标识,不能假装是原样修复,变成造假和做旧。

        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彼此息息相关。全领域开发已成为大势所趋。申遗期间,在联合国评估专家建议下,项目申报名称从“开平碉楼”改成“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微小的改动,意味着碉楼与村落保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间民居及生态环境都应纳入保护范畴。

        除了有形的碉楼与村落,开平还蕴藏着无形的传统文化遗产,开平锣鼓、水口泮村舞灯、赛龙舟……如何盘活丰厚的非遗家底,同样考验着开平人的智慧。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载体。村落保护应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体现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保护好村镇千百年来传承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式的乡愁。

        (《光明日报》2019.1.3 崔兴毅 吴春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