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生活了9000多年后,中国的猪也要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了。
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从1.3万头下降至几百头。金华猪的母猪数量从1980年近25万头降至2007年的1万多头。有的地方猪种甚至“已找不到公猪”。2008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有85%左右地方猪种的群体数量呈下降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和濒临灭绝状态。
猪圈里的危机,首先在餐桌上引起震荡。金华火腿要用金华猪,经典川菜回锅肉就该用四川的成华猪。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姜延志说,纯种的成华猪,肌内脂肪含量可达3.5%,而白猪的通常只有1%。肌内脂肪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猪肉好不好吃。
姜延志记得,三四十年前,四川大部分农户家还随处可见这种一身黑毛,腰宽臀大四肢短的猪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良猪种在全国推广,饲养成华猪的人越来越少。
不只是成华猪,随着外国商品猪陆续进入中国,它们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猪肉市场和养殖场,中国地方品种的母猪迅速减少。
地方猪“打”不赢洋猪,一是因为“肥”,二是因为“慢”。成华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统的白猪瘦肉率可以达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国土猪喂一年才能出栏,洋猪6个月就可以。
为了保护数量日益减少的中国地方猪种,国家与地方陆续建立保种场,撒网式地收集那些日渐稀少的地方猪种猪,圈养保护起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王立贤说,“曾经引进洋猪是为了解决肉不够吃的问题,如今保护土猪,是为了解决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护基因多样性。”姜延志解释到,基因更多样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种疾病来袭之时,被“一锅端”了。
此外,猪的基因多样性对人类还有更多意义。五指山猪“有数十项生理指标与人类项目数值近似”,重庆荣昌猪有先天耳聋基因,可供研究。保护地方猪的基因,也是在保护“满足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重要基因库”。
(《中国青年报》2018.12.26 张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