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总布胡同是京城最早铺设马路的一条胡同,因为胡同马路的建制足够宽,现在依旧是车来车往。
12月1日,胡同专家王兰顺老师带领我们从胡同东头走起。因为历经了几次改造,大家明显感到王老师口中的那一个个老门牌都淹没在了时间里,不过幸好还有一些遗存可以驻足,虚实之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旧时人们来来去去的身影。
名人旧居多
王老师告诉大家,东总布胡同是名副其实的“城墙根下的胡同”,沿胡同走到东头就基本上到了城墙根下了。同时,这里也是住过名人最多的一条胡同,细数起来能叫出上百号人。
比如老门牌1号住过我国著名实业家费起鹤,老门牌15号住过著名画家穆家麒,老门牌24号住过我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钧儒,先后在老门牌46号小院居住过的有萧乾、文洁若夫妇及赵树理、张光年、刘白羽等,还有这次寻访团得以进入参观的原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租住地、马寅初故居,都位于东总布胡同。
除了名人多,这条胡同里曾出现的行业种类也十分繁杂,比如老门牌46号“作家院”,之前叫永盛长油盐店,曾雇佣25人;老59号曾经是惠意职业学校创办的惠意酱园,如今这里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总布分馆;1911年,卢绮园在老门牌17号创办起玉泉山酿酒公司,这可是北京最早的酿酒公司;老当铺“宝成当”今天依然屹立在胡同西口……
小白玉霜的曾住地
东总布胡同老门牌19号曾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租住地。
小白玉霜的妹妹小玉霜曾说起过这段往事:“这里当时还住了一些舞女,经常是晚上活动。当年在北平唱评戏的人是很受排挤的,因为那个时候是京剧的天下,当时有人揭露小白玉霜‘穿得过于暴露’,而所谓的‘暴露’也就是袖子比别人短一点。”当年为了维持生计,小白玉霜总是白天拜访一些达官显贵,晚上去戏院唱戏。这样,戏园子里才能既有人捧场,又能够有安全保证。
从官员宅邸到北大校长故居
再往西走,寻访团来到了老门牌号22号,这里大门紧闭,墙上的说明显示,这是一处文保单位,平日不对外开放。
王老师告诉我们,陈觉生曾经住在这里。他是广东人,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在山西当过老师,1936年1月20日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后任北宁铁路(北平至沈阳)管理局局长兼冀察交通委员会主任委员。
“院子本来是很一般的院子,陈觉生买下来之后,按照营造法式建造,建得很豪华,一半假山一半房。”
关于陈觉生有一个悬案未决:陈觉生去世得很早,1937年12月10日就在这里离奇死亡,据说是被日本人毒死的。他的丧事表面上由其家族承办,实际上是北宁铁路局为他举行的公葬,声势非常浩大。送葬队伍绕城一周,最终下葬西山。
巧合的是,当年住在北平的著名摄影家海达·莫里逊跟拍了葬礼的全程,也因此记录下了当时北平的大街面貌,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后来,北大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入住22号。解放前夕,他去了台湾,1964年6月19日因病逝世。1948年,北平新闻记者公会分到了东总布22号房产,这里成为北平记者公会本部。
1949年7月23日,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22号又成为全国文协办公地,沙汀、艾青、丁玲、邵荃麟、张天翼等都曾在此居住。
“安静的老头”程思远
王老师介绍,老门牌23号曾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史良的居住地,后来,程思远也住过这里。程思远曾参与筹划了反蒋、助李宗仁竞选“副总统”、逼蒋下野、与共产党和谈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间,程思远先后五次被李宗仁派到北京晋谒周恩来,并两赴欧洲牵线搭桥,为李宗仁回归大陆作了充分的准备,最后他与李宗仁一起从海外归来。
王老师同时讲起了他自己与程思远先生的一段往事交集:“我曾经到这个院子里看望过程思远先生,他是个很安静的人,当时我们去了四五个人吧,他正好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看见我们就像没看见一样,不寒暄,继续看报,直到他的秘书凑过去跟他说明了情况,他才站起来说‘我是你们这儿的居民,东城区搞得很不错,天很蓝,街道很干净,空气很清新’,这个老头很有意思。”
无论从建筑遗存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有600余年历史的东总布胡同都是北京最好的胡同之一,只可惜,它的历史形态未能得到完整的保存。不过,就像王兰顺老师所说,即便胡同里留存的建筑和遗迹不多了,但至少它们曾经存在过。
(《北京青年报》12.17 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