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低温,危害比想象的更大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18日   07 版)

        温度,也会造成危险吗?研究发现,14.33%的非意外死亡率可以归因于非最适宜温度(该研究中最适宜温度显示为22.8℃),沿袭早先研究中用前2.5%和后97.5%来区分出极端温度和适度温度的分类方法,分到不同温度段的话,适度寒冷(-1.4℃到22.8℃)占比最高,达10.49%,说明因温度带来的疾病风险中,-1.4℃到22.8℃适度寒冷的天气造成的风险最大,其次是适度炎热(22.8℃到29.0℃),占到了2.08%,极冷(-6.4℃到-1.4℃)和极热(29.0℃到31.6℃)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1.14%和0.63%。

     

        这项研究利用的是中国疾控中心疾病监测点系统在全国272个主要城市的特定原因死亡率数据,时间跨度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记录的各城市的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温度导致的特定原因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有近182万例非事故死亡被纳入分析。区分具体疾病的话,主要分析的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关于低温所带来的风险,研究还发现,相比极热(温度达到29.0℃)天气出现之后风险会持续两三天,极冷(温度低于-1.4℃)天气的死亡风险可以持续超过14天。这意味着对于个体防护而言,在高温或低温结束后一定时间内仍要注意维持消暑和保暖措施,尤其是对于心肺疾病患者而言。

     

        其实相比极端高温、低温所受到的关注,适度低温的风险容易被忽视。早在2015年7月,医学期刊《柳叶刀》的一项跨国研究就指出了适度低温的风险。当时共有7422万死亡案例被纳入分析,泰国可以归因于非最适宜温度的死亡率最低,为3.37%,中国15个城市的数据显示可归因于温度的死亡率达11%,是最高的。

     

        总体看,低温引起的死亡率为7.29%,显著高于高温引起的死亡率0.42%,至于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所引起的死亡率,一共也只有0.86%。研究认为大多数与温度相关的死亡率负担其实归结于适度寒冷的天气,而非极端天气。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极端天气本身影响小,《英国医学杂志》最新的研究分析,只是因为适度冷或适度热的天数要比极端天气多而已。至于22.8℃,这个基于全国272个城市计算出来的最适宜温度,鉴于中国跨越的纬度较广,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对各地的参考意义其实不一样。

     

        2018年3月,中国疾控中心利用2008至2013年的类似数据,曾对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城市最低死亡率温度进行过分析,最低的是石家庄17.4℃,最高的是海口28.4℃。

     

        结合272个城市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死亡率负担更突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仁杰解释,“季风气候区因为四季变换明显,温差较大,所以导致的健康影响要强于其他气候带。”

     

        对于人们冬天普遍关心的集中供暖问题,在考虑了各地供暖情况后,272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在寒冷温度下,增加集中供暖天数,能提高人们抗冷适应能力,死亡风险会有一个适量的降低,供暖时间加长还会降低最低死亡率温度。

     

        以最低死亡率温度为界,过低过高的温度都应该受到人们关注,尤其是随着温度变低而显著提升的死亡率风险负担,更应受到人们的重视。温度是没有严格的南北地域限制的,只是由此造成的相关风险会受到各地具体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影响而不同,简言之,供暖需求其实不分南北。

     

        陈仁杰认为,维持一个相对适宜的温度范围是比较重要的,对南方非集中供暖区,有条件的家庭,可考虑通过空调、地暖等手段抵御低温的危害。

     

        (《南方周末》12.6 王江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