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40周年,在这4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反观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几次改革都没有成功,其教训值得总结。在苏联存在的历史上,共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转向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柯西金的改革因为没有得到勃列日涅夫的支持而没被列入)。苏联的这些改革都没有成功:新经济政策夭折,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的危机,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由于党内的争斗和国家的解体而中断,以失败告终。在苏联改革失败的诸多原因中,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对抗,特别是与西方进行经济冷战,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最重要的教训有四:
一是没有清醒认识本国的历史方位和实力。苏联的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较落后国家探索的又一条现代化道路。因此,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首先要向发达国家学习,这一学习的过程是长期的,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自信。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改革没有参照物,不肯学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盲目相信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市场经济是历史的潮流,经济上需要确立多种所有制和企业的自主地位。十月革命后所建立的苏联经济体制(在斯大林时期最后定型)被实践证明是落后的东西,并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农业的衰败、错失信息革命的良机、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和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体制是需要改革的,苏共有些领导人也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顽固地坚持相信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肯学习国际社会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仍然用计划经济对抗市场经济,改革很难成功。
三是没有放弃与美国争夺世界强国地位的大目标。苏联改革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本国人民的生活问题,而是为了增强与美国抗衡的能力,其改革不是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而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始终是其发展的目标。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时,苏联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已经占了工业比重的73%,但苏共制定的加剧战略仍然要加速机器制造业。这种脱离民众生活需要的改革难以让民众受惠,自然也不会成功。
四是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纳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在苏联存在的几十年间,其经济实力始终处于弱势,但苏联却要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由于不参与世界竞争,苏联的商品在工艺水平等方面都很落后,除军工产品外,苏联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这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进步。
总之,苏联不把自己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不积极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盲目相信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使苏联的改革没有参照物,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只在原体制中打转,失败也在所难免。
(《理论视野》2018年第10期 左凤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