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中,边际效用递减作为一个心理法则而成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之一。“第一个馒头味好,第二个馒头微饱,第三个馒头有点受不了。”这个老掉牙的“吃馒头”例子,常常被经济学老师用来说明此假定的合理性。
实际上,边际效用递减并不是一个假定,而是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逻辑推论。庞巴维克出版于1888年的《资本实证论》通过一个故事,非常清晰地阐释了这一点。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独自在森林里劳动的农夫收获了五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作为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他这样安排:第一袋用来维持生存;第二袋用来维持生存之外的体力补充;第三袋用来饲养鸡鸭,因为他希望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还有肉吃;第四袋用于酿酒,因为他喜欢没事来两口;第五袋用来养一只鹦鹉,这样就可以解解闷了。显然,五袋谷物用途各异,重要性也不同。但无论如何,效用最大化一定意味着,要优先满足更重要的需求,所谓“好钢首先用在刀刃上”。
效用与成本、需求与供给,都是互为镜像的。追求成本最小化意味着“低垂的果子要先摘”。随着果子供给量增加,摘取果子的难度会更大,此乃边际成本递增原理。经济学家从未用心理法则来解释边际成本递增,却把边际效用递减归结为一个心理学法则,似乎显得很奇怪。
无论边际效用递减还是边际成本递增,都是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逻辑推论。因此,从逻辑上看,要支撑起整个经济学大厦,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所谓的理性假定,已经足够了。
(《今晚报》12.3 姚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