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

    克隆猴爸爸的坚守

    《 文摘报 》( 2018年12月04日   05 版)
    孙 强 (郭红松 绘)

        在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一周岁之际,克隆猴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说,“中中”和“华华”(世界上第二个克隆猴)都很健康活泼,科研人员至今没有对它们做介入性研究,关键是看其四五岁性成熟时是否有生殖能力。眼下,该团队正和其他课题组合作疾病模型猴。要做疾病模型,就必须有足够的模型数量,这正是体细胞克隆猴构建成功的意义所在。

        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平台地处偏僻的苏州西山岛,距离火车站需坐两小时的公交车,平台现有正式员工20人,猴子差不多1300只。14年来,孙强和猴子在一起的时间,远超过和家人。

        孙强大学学的是畜牧专业,但他坦言那时对动物一点不感兴趣。从小在内蒙古草原长大,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1992年高考时,他是学校里第一个应届考上大学的,但被调剂到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专业。那时的孙强整天忙于勤工俭学。有一次,一名养鸡的高中同学来看他,临走时丢下几句话:“你这个大学算白读了,养鸡肯定不如我,你现在挣的钱不用上大学也能挣。”同学走了,孙强第一次开始反思人生。那天夜里,他下决心要考研究生。当时距考试不到11个月,他每天早晨5时起床,中午打个盹,一直看书到次日凌晨1时。成绩出来那天,他又悲又喜,总分过线了,但英语差1分。来不及多想,他颠簸40多个小时到了南京,再转车到扬州大学,素未谋面的导师被他的诚意感动,对其面试并降分录取。

        扬州大学,成了孙强科研工作的起点。他在读近交系小鼠形成史时发现,那些早期小鼠遗传学研究者的事迹“比电影还好看”。1909年,人们对于遗传的理解还不那么透彻,哈佛大学大三学生利特尔已经想到要培育遗传背景一致的小鼠来研究肿瘤,他不仅培育了第一个近交系小鼠,还成为后来的杰克逊实验室的创始人。1920年,利特尔还组织了实验小鼠夏令营,让不同小鼠持有者有机会得到不同“品系”杂交小鼠的后代进行研究。这时的孙强找到了感兴趣的方向,那就是实验动物模型。

        在孙强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和我国第一只试管猴的合影。这是孙强第一个重要科研成果。2001年,国外有了转基因猴,当时中国不仅没有转基因猴,连试管猴也未见报道,而后者早在1984年国外就有了。

        为了做出试管猴,孙强2004年去了西双版纳,那里有足够多的猴子。当时妻子孩子都在扬州,他两个月才回一次家,而这一待就是4年。终于在2007年立春那天成功构建中国首批试管猴。期间,他有去日本继续深造的机会,但他拒绝了,一门心思想要做出转基因猴。“没有做出转基因猴,很是懊恼。现在想来也可能是一种幸运,如果当时做出来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克隆猴了”。

        离开西双版纳后,2009年时孙强走到一个交叉路口。他还想继续研究猴子,但之前的项目已经结题,是否要放弃非人灵长类研究工作?“我已经等了那么久,不想再等了。”孙强心中满是不舍。

        研究项目没有进展的日子是难熬的,但孙强和团队成员依然在岛上坚守着。直到2015年底,团队与仇子龙研究组合作构建出的世界首例自闭症模型猴成功诞下第二代转基因猴,这个成果得以发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平台压力。而这时克隆猴工作也取得一些进展,最终把所里制定的“2020年做出半克隆猴”的计划提早到2017年底完成,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体细胞克隆猴。

        “最亏欠的是家人,儿子经常揶揄我,把猴子排在他前面。”这位身高1米8的汉子,在克隆猴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唯一一次哽咽,就是在提到家人时。

        (《解放日报 》11.28 黄海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