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大数据时代亟须保护隐私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30日   07 版)

        随着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位置,甚至身体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成为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社交网络应用会通过我们的在线活动,巧妙地在我们的个人页面放上最新的广告。

        是否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硅谷企业云IT信息平台公司、拥有十年银行信息系统运维经验的技术主管武超颖认为,“严格来说的话,所有需要注册用户的服务,或多或少都抱有追踪用户某方面信息的目的。服务对个人隐私的读取,事实上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之外,互联网技术也能详尽地勾勒出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习惯。不过,武超颖表示,“社交化平台的后台数据并不对其他公司开放,以微信为例,目前也不存在与公众号和小程序无关的行为数据统计接口。”

        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让很多“信息”变得更“透明”。对我们而言,互联网提供的方便,足以让我们忽略潜在的隐私危险,很多时候,相关个人信息的泄露,还会让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不久前,瑞典有两位开发者打造了一个名为“deseat.me”的网站,据称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抹掉自己在互联网上存在过的“痕迹”。但专家却指出,该网站眼下还是不能彻底“斩草除根”。

        最近还有一篇名为《如何让自己优雅地从互联网上“消失”》的“技术帖”也很火,文章的作者阿西恩提出了一些保护个人私隐的方法:尽量少地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彻底关闭不常用的社交账号,并对任何第三方的程序、小应用保持警惕;如果没办法彻底删除你的存在痕迹,那么至少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例如把生日和所在地改掉,或者用看起来不像你邮箱的电子邮件地址注册网络服务。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想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是不可能的,“信息保护的目的不是让信息消失,而是让正确的信息被正确的人用在正确的目的之上”。

        (《广州日报》10.13 黄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