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何香凝的腕底烟云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27日   05 版)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右一)、儿子廖承志(前左一)在东京时合影。

        在满清光绪年间,归侨子弟廖仲恺“敲锣打鼓似的”要娶个没裹过小脚的大家闺秀,正巧香港富商何炳桓家的九小姐何香凝,从小不肯缠足,为此与家里英勇斗争了几十个回合,最终保全一双天足。两个年轻人于1897年成婚,婚后住在廖仲恺兄长家的阁楼上。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故将爱巢命名为“双清楼”。此后一生,“双清楼主”便是何香凝常常在画上落款的名字。

     

        巾帼不让须眉

     

        1902年,何香凝不顾家人反对,先是变卖首饰妆奁,送廖仲恺先行赴日;不久又将所剩家具什物全部卖掉,追随丈夫东渡。

     

        在日本,廖何伉俪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决定追随其投身革命。1905年,孙中山游历欧洲后回到日本,筹划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考虑再三,他让何香凝辞去家中女仆,重新租一间房子作为聚会场所和通信联络站。何香凝欣然受命,自小与厨房无缘的她,开始学习烧水做饭,事无巨细地操持着一切琐事杂务。孙中山不喜欢吃米饭,她就特别预备好面包、牛油,煎一个荷包蛋,再用牛肉汁冲一碗汤。

     

        那时,孙中山亲切地叫她“奥巴桑”,在日语里意为老妈妈,后来同志们也跟着叫,谈起她,人人皆知那个著名的“何大脚”。

     

        1905年,何香凝加入同盟会,从此一面料理家务,一面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在孙中山的劝说下,她考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专攻绘画,为的是日后武装起义,可以设计军旗、告示的图案和花样。这一从实用目的出发的选择,后来竟成为何香凝的毕生事业。

     

        这一时期,何香凝常画狮、虎赠给同志友人。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囚禁廖仲恺,炮击总统府。何香凝一身污泥、单枪匹马地闯进白云山会场,当着官兵的面,将陈递来的白兰地一饮而尽,随后怒斥陈炯明忘恩负义,冒死救出丈夫。其刚烈凛然,巾帼不让须眉。

     

        为谁来补破山河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何香凝是其遗嘱见证人之一。5个月后,廖仲恺作为国民党左派的领袖,被暗杀于广东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外。葬礼之后,何香凝将“精神不死”的大横额挂在自家大门口,誓不妥协,斥骂右翼分子。

     

        彼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已转入低潮,共产党员被大批屠杀,右派分子彼此弹冠相庆。何香凝羞于与仇人为伍,深感政治上毫无出路。1928年初,她趁在南京参加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之际,前往即将竣工的中山陵拜谒,并同与会的陈树人、经亨颐合作绘了一幅《松竹梅》图——何香凝画梅,经亨颐画竹,陈树人则画松。三人秉性各异,画风亦有不同。何香凝豪放刚劲,经亨颐潇洒纵逸,陈树人儒雅内敛,三人笔下之“三友”亦各有情致,何香凝的梅花尤为独特,她不避讳梅枝的平行并立,秃笔硬毫写就的老干之上冲出向上的新枝,人称“何氏梅”。

     

        是年底,何香凝发表声明,与蒋介石、汪精卫分道扬镳。她愤然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放弃薪俸,过起靠卖画度日的清贫生活。她画中的狮虎已经罕见,代之入画的是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花,以及长青不枯的松柏。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香凝闻讯立即回国,与同胞共赴国难。在上海,她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组织画家义卖书画支援抗战。嗣后,东北全境沦陷,华北岌岌可危,蒋介石以国力孱弱为由,继续抱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优先剿共,延迟抗日。外寇当前,兄弟阋墙,何香凝效仿诸葛亮激怒司马懿的成法,给蒋介石寄去一条布裙,裙上题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目睹国将不国、民不聊生的局面,悲愤至极。她约集经亨颐、陈树人、柳亚子等“绝不为南京效劳”的老友,共同以笔墨为寄,排遣胸中愤气。1934年,何香凝绘了一幅远有众山起伏、近有河流小舟的山水画。柳亚子题诗云:“为谁来补破山河,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

     

        国运繁荣渡白头

     

        上海沦陷后,她被迫迁往香港,常以个人的名义,号召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华侨捐一笔钱,她就送一张画,不知送出去多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何香凝在广东、广西度过了长达4年的流亡生涯。转居桂林的日子里,她在城郊观音山的一个小农庄里,带着一家老小养鸡种菜,另靠绘画帮补生计。蒋介石得知她在桂林生活清贫,派亲信送来一张百万元支票,邀她到重庆居住。何香凝断然拒绝,并在来信的背后写下:“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作为辛亥革命元老,担任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务。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她“工作之余,不断作画”。1972年,94岁高龄的何香凝逝世,与廖仲恺合葬于南京郊外的廖仲恺墓,实现了这一对革命伴侣“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夙愿。

     

        何香凝一生画虎画狮画梅画松,或寄情言志,或赈灾救国。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中国,她的画,又何尝不是百年革命曲折轨迹的投射。

     

        (《今晚报》10.19 许晓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