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然而南通海门市初一新生许天赐,却再也不能上学了。
8月30日凌晨,许天赐不幸坠楼身亡。警察在调查中发现,许天赐坠楼前一直在玩一款叫《绝地求生》的游戏,也就是玩家口中的“吃鸡”。
他母亲认为,儿子的死是沉迷游戏“吃鸡”导致的。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不再需要偷偷跑到网吧打游戏,一部手机、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玩起来。特别是近年大热的以追击、捕杀为主题的网络游戏,以环环相扣的情境设计、感官的强刺激性,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走进网络游戏。
以爆款游戏《王者荣耀》为例,腾讯公司最新数据显示,该游戏注册用户中11岁至20岁的玩家比例高达54%,其中不乏大量农村青少年。目前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占到82%,已成为未成年人面临的主要网络危害。
不久前,教育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此次方案出台,是国家层面的举措之一。然而,只靠国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舆论呼吁,家长和学校应站在应对第一线,陪伴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建立新的、更有意义的兴趣领域,帮助孩子加强自制力。
“父母是一门专业,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健康心理问题研究的许绍阳老师认为,儿童时期心灵营养缺失,在青春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早恋、撒谎、没有安全感等,沉溺网络虚拟世界只是各种问题的一个表象。
许绍阳说:“就像我们饿了要吃东西,心灵也一样需要食物。‘心的食物’是什么?是一种身心的感受,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舒服不舒服’。沉溺网游的孩子为什么疯狂地摄取它,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心的食物’方面一直处于饥饿状态,而这更多来自父母给予的成长环境。”
同样,8月30日,在雅加达亚运会的电子竞技(电子竞技Electronic Sports,电子游戏比赛达到“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英雄联盟决赛中,中国队以3:1击败韩国队获得冠军,当晚,国内各个游戏论坛被疯狂挤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办公室专家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宗春山说,“中国电竞队的胜利来源于我们强大的分母。”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给人提供精神娱乐的工具,以其独特的回应性、交互感和控制感,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释放压力,从而产生极大的归属感。宗春山认为,“正因如此,当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趋同,一些未成年人很难在校园生活中得到认同感时,虚拟世界的电子游戏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一些未成年人忽略了虚拟与现实的区别,导致社会主流观点对电子游戏产生恶感。”
“网络游戏只是一个替代,一个载体,一切一切都在弥补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缺失,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他们缺了什么。”宗春山说,“没有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愿意承认教育的失败,总希望找到一个替罪羊。”
“很多家长已经没有了欣赏孩子的能力。”有着十几年青少年健康心理公益培训经验的许绍阳,在他参与的每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夏令营的开场白上,总会问同一个问题,“在座的都是亲爸亲妈吗?”因为在入营前的调查表中,“十大罪状”被家长填得满满的,在“您认为孩子最令人满意的行为、特长”里,大多数家长都表示“没有”。
“当一个孩子得不到外界认可、欣赏,内心饥渴时,他会去向哪里?会去向外寻找,网游成了一个出口,满足了他获取‘心的食物’的需要。”许绍阳说,现代网络游戏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吸引玩家,通过声音、图像、身份、奖励等,快速让心理获得满足感,“手游”成了最好吃的“心的食物”。
换句话说,网游和家庭都在争夺孩子。孩子“心的食物”是缺失还是满足,对待网游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给予他足够的尊重与爱,问题就会趋于好转。”许绍阳说,亲情更是一种“心的食物”,特别是一些幼龄儿童,抬眼看见妈妈,寻求妈妈爱抚,都是浇灌心灵的养分。“当把幼小孩子交给一个他不亲近、不熟悉的人,同样是一种‘心的食物’缺失,所以说留守儿童更缺少关爱,‘心的食物’更饥饿,也就更容易成为网游的主力军。”
“父母是一门专业,不是你有了孩子的出生证,你就荣升为父母了,那只是入学通知书,证明你可以学习相关知识了。”许绍阳认为当下不少父母“多少有些自以为是”,“我们买个手机要看说明书才会用,这么一个灿烂的生命,我们连学习都不用,就会教育他了”?
(《新华每日电讯》10.9 强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