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余味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25日   05 版)

      ■张金刚

      余味,意即留下耐人回想的意味,是充满诗意、妙不可言的感觉。

      父亲是位资深戏迷。记得父亲有天与老友相聚听戏归来,一进院门,便冲忙着做饭的母亲喊:“太好听了,我这俩耳朵灌得满满的全是。”感觉这是父亲对余味最通俗的注脚。

      也许是曲乐相通,我也对音乐有着深入骨髓的情结。特别是那些悠扬清丽的情歌,更如一剂良药,有治愈疗伤之效。细品词句,游离于旋律之外,仅咏叹的感情便已余味缭绕。故而,我更愿相信,正因为刻骨铭心的余味,才注定了尘世间一段段平淡寻常的情感眷恋。

      唇齿留香,是对美食的绝佳赞誉,舌尖上的滋味最有味道。不管走多远,永远忘不了母亲手擀的那碗面、腌制的那坛菜、卤制的那锅肉,忘不了故乡的桑葚甜、花椒麻、酸枣酸、香椿香,那是亲情乡情寄予美食的“余味密码”,不论身处何地,只要与味道重逢,相思瞬间打开。

      一家餐馆经营得成功与否,余味带来的回头客便是一个证明。小城僻静一隅有家“阳春面馆”,老板浓郁柔美的江南口音,常在心头耳际回旋,美食味与人情味相得益彰,令人回味,品尝美食时会随口叹道“就是这个味儿”——地道!鲜!

      好文章最是讲求余味。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言“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便是道出了文学表达的至高境界。下语三分,言此意彼,意在文外,余味不尽;读者在留白处,任由遐思,将文中的“余味”补说出来。一部小说,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韵悠长。这恰到好处的手法,非铺垫不足不可用,非功力不达不可为。

      做人交友更要讲余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余香便是真性情所在。在别人危难之际,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于人是助力,于己是修行。淡如水的交情,不需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如此,友情的余味自会留存心底,一生的朋友自会永不走散。

      (《扬子晚报》10.2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