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正式建交前夕,在邓小平访问美国前夕,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几乎停滞了20年的大背景下,新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在万众瞩目中踏上了行程。作为留美学者总领队,柳百成清楚地感觉到国家转折与个人转折的历史性相遇。
1978年,邓小平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后,在知识分子被屡屡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后,邓小平明确释放出鼓励科学人才出国学习的信号。
3个月后的6月23日,在中南海含秀轩,邓小平听取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刘达的工作汇报,又一次谈到了派遣留学生的问题。在场的还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蒋南翔、教育部长刘西尧等。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次谈话在日后被称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
教育部迅速落实邓小平指示,7月拟出了3000人派遣计划。几乎同时,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访华。邓小平在接见他时,表示希望马上得到美国接受中国留学生的回复。最后,教育部定下首批公费留美学者的名额为50人。那时的柳百成,已经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了20多年书。他从全国800多名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公费留美学者。
12月26日,方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这些学者。“他嘱咐我们,要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赴法留学时的求学态度,要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贡献。”那一晚,他们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柳百成被任命为总领队。在飞机上,他和其他4名领队起草了一份声明。柳百成在最后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不仅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为了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航班抵达纽约时,是当地时间的深夜。但机场犹如白昼,几十家媒体的摄像机、镁光灯把柳百成和其他人团团围住。那份事先准备好的声明起了作用,留美学者中英语最好的吴葆祯医生一字一句宣读。这一幕成了很多美国媒体第二天的头条新闻。
在华盛顿结束3个月语言学习后,柳百成奔赴位于美国北部的威斯康星大学。“每年的《美国铸造协会会刊》里,威斯康星大学的论文质量最高,我知道那里一定是铸造研究的重镇。”
铸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工艺之一,大到航空发动机,小到精密机床,都离不开铸造,但这也是个苦活累活和难出成果的传统工业。1951年,柳百成考入清华大学,第二年细分专业时,大家都不愿意学铸造。那时,铸造业流传一种说法:“睁着眼睛造,闭着眼睛浇。”意思是当钢液浇入砂型后,其流动、凝固的情况不受控制,最后打开砂型取出零件时,这个零件到底能不能用只能听天由命。老师找到柳百成,劝他学铸造,柳百成一句“服从组织安排”,便走上了一生结缘铸造业的道路。
来到威斯康星州的柳百成,不成想会因为房东而开启与计算机的缘分。他租住在一户当地人家中,搬来当晚,看到房东家读小学的孩子正在玩电脑。这是柳百成第一次看见计算机,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台机器会改变世界。于是,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开始系统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同时深入电子显微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实验室,学习先进材料测试仪器及应用技术。
“一个计算机,一批先进仪器,这两项对我影响非常大,美国之行因此成为我学术人生的转折点。”柳百成说得很谦虚。事实上,他由此开启了国内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铸造及凝固过程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研究,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铸造业,将我国原本依靠传统工艺和经验水平进行生产的铸造业推动到科学水平,打开了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新天地。
1981年,52位赴美留学的学者陆续回国,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52人中有7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获得为数众多的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他们绝大多数在高校耕耘,培养出难以计数的科研工作者。
(《环球人物》2018年第19期 张丹丹 陈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