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唢呐家族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13日   06 版)

        一张八仙桌,20根唢呐,八位来自安徽灵璧菠林村的乡间汉子,猝不及防地,为北京人带来了一场令人震撼的、真正来自江湖民间的音乐会。他们是“周家班”。

        这八条汉子都是谁?大班主周本明先生向大家介绍,这个乐队包括了他的哥哥、弟弟、徒弟和侄子,他们是周家班第五代传人周本祥、周本玲、周中华、周本付、周本金、张素荣,第六代传承人周计永。大哥周本祥已近七十高龄,满身绝活儿,是周家班目前技艺传承最圆满的老艺术家。在苏鲁豫皖一带,周家班名声赫赫。由历代大班主引领的周家班,远宗周文王,近宗宋儒理学奠基者周敦颐,数百年来传承不断,人人以乐为生,年年迎生送死,祭天祀祖,盛世乱世始终不渝。截至目前,周家班全族上下男女老幼亲系传承乐手百余人,徒系传承乐手约计千人,横跨苏鲁豫皖,成为华东、中原汉民族音乐不可多得的珍贵活化石。周家班所传承的中国民间吹打乐艺术,以其所居住的地区命名“灵璧菠林喇叭”,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文献记载,唢呐这种乐器在中国流传已久,明代唢呐曾用于军中。传说明代将领戚继光曾把唢呐作为军乐,每逢作战,排唢呐阵于军前吹打以壮军威。由于唢呐吹奏乐曲大多节奏明快,易与大众产生强烈的乐感共鸣,故而在民间广泛传播,用于婚、丧、嫁、娶及节庆等。

        灵璧唢呐艺术的广泛普及,据说与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有关。朱载堉热爱民间音乐,广泛流传于中原地带的几十个唢呐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调》《百鸟朝凤》《抬花轿》《大开门》等等,都是朱载堉整理保留下来的。明代黄河两次决口,使得黄淮地区流离失所的灾民辗转迁徙,有的落户灵璧,有的外出学艺,唢呐便成为灾民们谋生的手段,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男婚女嫁、举丧祭祀等习俗,均有唢呐鼓吹,锣鼓敲打,而周家班就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乐队,甚至流传着“周家班不到,男不娶女不嫁”的说法。纵贯周氏家族七代,作为一个家族乐队,在全世界都很罕见。如此众多的族人,从事着吹鼓乐这同一行业,既以民间吹奏乐为生,也以此为家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家族观念淡薄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与乐,几千年来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祭祀庆丰等等这些大事,都少不了唢呐班子吹奏的“民间旋律”。年近六十的大班主周本明从小就跟着家族人走南闯北去吹奏和表演。在他心中,周家班绝不仅仅是别人口中的“喇叭班子”,民间艺人们以唢呐、笙、笛子和管子为主,兼有锣鼓等乐器演奏的动人旋律是“真正能撬动人身体灵魂的音乐”,其中蕴涵着人生悲喜的大智慧。

        例如这次演出的唢呐名曲《雁落沙滩》,是在办丧事时一首为逝去的老人演奏的曲子。音乐通过唢呐来模仿大雁的叫声,形象地表现出大雁的美丽姿态以及昂扬的生命力。民间相传大雁有“五德”,《雁落沙滩》以此来赞美老人“仁、义、礼、智、信”等高尚的品德。在民间信仰中,生命是可以轮回的,因此,他们的音乐也包含了对生命的美好祝福。这便是一部中国的哲学,也是民间的音乐哲学。

        周本明说:“家乡的百姓,一辈子都离不开唢呐,孩子满月请唢呐庆贺,喜结良缘请唢呐贺喜,年老送终有唢呐送灵。可以这样说,这里的人一出生听到的第一种声音就是唢呐演奏;离开人世前,听到的最后一种声音也是唢呐演奏。”

        (《北京青年报》9.25 张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