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离家出走的托尔斯泰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13日   05 版)

        1910年10月末的最后几天里,列夫·托尔斯泰在旷日持久的纠结之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家出走。

     

        这个念头早在40年前就已经在他的脑袋里冒出来了,但托尔斯泰的选择困难症,显然比任何一个纠结于晚餐吃什么的人更加严重。

     

        拖延症+纠结帝

     

        1860年,史诗巨作《战争与和平》的灵感在托尔斯泰的脑中蹦出,他开开心心地写了个开头之后,迫不及待地找屠格涅夫要念给他听,屠格涅夫听了之后也发自内心的点了个赞。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写下去……  

     

        直到三年后的某天,托尔斯泰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个小说没写完呢,上次老屠也说好,看来还是得继续写呀。”这本书足足写了七年。

     

        1869年,托尔斯泰去乡下解决田产问题,途中于阿尔扎马斯过夜,那一夜简直就是鬼打墙,用他给妻子的信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夜里两点钟,我苦恼、害怕、恐惧起来。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出现了许多异乎寻常的思想”。

     

        这次“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不仅是托尔斯泰思想激变的前兆,也是他与过往生活决裂的开始,家庭和妻子成为盘旋在他脑中的一个定时炸弹。

     

        思想上的孤独者

     

        托尔斯泰很喜欢散步,但就是不愿意陪妻子索尼娅一起。所以索尼娅就出去找别人聊天,甚至一度喜欢上了一位给她弹琴、夸她漂亮的音乐学院院长。

     

        托尔斯泰听说后很生气,但是又不愿意和妻子聊,觉得白费口舌。尽管如此,他还是没和妻子分开。这与他主张的“非暴力”的观念相似,他生怕自己的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但无疑,这样的关系给双方都带来了伤害。所以长达40年的纠结、选择困难让所有人都变得伤痕累累。

     

        事态在他83岁这一年彻底失控了。托尔斯泰晚年几乎摒弃了所有贵族地主庄园的生活方式,他觉得“贪财是万恶之源”。妻子却很难适应他想要的那种平民般的生活,夫妻间的冲突由于爱情、习俗、新的信念和旧有的习惯而更加复杂。

     

        1891年,托尔斯泰又公开宣布放弃自己1881年后著作的全部版权,妻子索尼娅非常不理解,指责他虚荣心太强、沽名钓誉,不尊重自己对于这些著作的贡献,索尼娅甚至气到准备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房产全分给了家人,招来的反而是大家的冷漠和抵触,分家产的事情让这个人丁兴旺的家族暗潮汹涌,托尔斯泰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完全孤独的。

     

        黎明时分,托尔斯泰驾着马车,和好友杜山医生离开了庄园。三天之后,托尔斯泰就因为无法经受旅途的辛劳,肺炎发作,倒下了。他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之后的几天,托尔斯泰一直住在车站旁边的站长室里面,几次病发之后,托尔斯泰在11月7日与世长辞。

     

        托尔斯泰式的纠结让他一生都很尴尬,他向来反抗压迫,却不去支持革命;批判贵族,却离不开自己的庄园;后期与妻子交恶,又不忍离去。他想东想西,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别人。

     

        若小儿子还在

     

        托尔斯泰的第二个儿子伊利亚在回忆录里说,逼迫父亲离家出走的最后一击,是最小的弟弟瓦涅奇卡的夭折。父亲受不了这份打击。

     

        托尔斯泰60岁时与索尼娅生下他们最小的儿子瓦涅奇卡,但这个小男孩只活到七岁,1895年因为患病离世。瓦涅奇卡是全家人的宠儿,老托尔斯泰尤其对这个小儿子另眼相待,把他看做自己精神的继承者,用基督教的爱与善的原则教育他。

     

        当瓦涅奇卡只有一岁半大的时候,托尔斯泰就决定把雅斯纳亚·波良纳的一部分房子和庄园分给他,索尼娅得到了这个庄园的另外一部分,还是稍远一点的位置。

     

        瓦涅奇卡死后,托尔斯泰感叹:“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体尝了无尽的痛苦。”棺材入土时,托尔斯泰嚎啕大哭。

     

        伊利亚觉得弟弟的死成为了父亲一生中最大的损失,要是弟弟还活着,父亲的人生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也许这个敏感又善良的孩子能把父亲挽留在家里,不至于让“离开雅斯纳亚·波良纳”这个想法在父亲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

     

        (《周末》9.27 李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