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象征人类命运的小说

    《 文摘报 》( 2018年10月13日   07 版)

        ■麦家

        海明威一生当中写过很多部作品,他的《老人与海》是一部严格的中篇小说。我印象中有几部中篇小说,堪称世界一流,比如加缪的《局外人》,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鲁迅的《阿Q正传》等。总之,中篇小说很多,但真正能够被大众广泛阅读、传播的作品并不多,《老人与海》必是不多的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太宽大了,宽大到可以把一个世界浓缩地装下。

        小说只有两个人物:一个老人圣地亚哥,一个小孩马诺林;还有两种鱼: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和一群鲨鱼。故事写的是,一个84天都没捕到一条鱼的老人去大海里捕鱼,意外捕到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但在捕鱼回来的途中,他遇到了一群鲨鱼。鲨鱼闻到血腥味,开始掠夺这条老人千辛万苦钓上来的大鱼。当老人回到他的村庄的时候,这条大鱼只剩下一副鱼骨头,鱼身上的肉都被鲨鱼吃光啃净。

        马诺林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一下,他是老人的徒弟。在师傅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徒弟是缺席的。

        如此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关系,海明威却写出了非常精深博大的内容。

        大师是写出来的,更是想出来的。《老人与海》写于1951年,是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的庄园里写的,写完这部小说是1952年。但故事中的老人,却很早就在海明威的心里酝酿了。海明威在1936年写过一篇散文——《海湾深处》,文章里就谈到了这个老人。在那篇散文里面,他已经把这个故事的雏形表达过了。也就是说,从1936年到1951年,长达15年,他一直在思考这个故事,在寻找怎么样切入,怎么样把这篇散文变成一部小说。毫无疑问,那篇散文比较轻薄,它只是对真人真事的回忆,现在他要把这篇散文变成一部小说,他就要加入虚构,加入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散文、杂文,很多时候着眼处比较小,它求的是真;而小说,它着眼处往往是大的,它虽然用的是一些虚构的东西,但表达出来是更宽广的真实,更博大的精深丰富。它有“一到二、二生三”的意味,要有这种艺术效果,从白天能够想到黑夜,从大海要想到人世、人生,想到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他要把这个老人的故事变成整个人类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就是老人和小孩之间简单的铺陈,因为老人运气很背,连续84天钓不到一条鱼,小孩的父母不允许他跟师傅一块儿出海,孩子很同情他。一个孩子都同情的老人,他内心当然是非常落寞的。正因为落寞,所以小孩对他的关心就显得更加温情脉脉。温情,是这部小说开始就垫下的底色。海明威为什么把温情作为小说的一个底色?因为这部小说真正的敌人是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弱小的、无助的,我们需要互相关心、需要手牵手。对人的怜悯,通过小孩对老人的同情、关心,四两拨千斤地暗藏在了小说的芯子,也为后来我们喜爱上这个老人埋下了伏笔。

        小说开始节奏非常舒缓,老人内心也很灰暗,但他没有灰心,照样带着希望出海。希望在某个时刻实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成了胜利果实;硕果引来了一群贪婪的鲨鱼,斗争随之开始,小说的节奏也随之加快。斗争那么惨烈,鲨鱼成群结队而来,向孤独的老人发起一轮轮攻击;老人那么值得同情,没有武器,没有帮手,没有粮食;他只有一颗不认输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与鲨鱼搏击,不放弃人的尊严,不放弃他的希望。海明威设计了种种条件,轮番上阵,让老人去完成一个人类伟大的任务:你可以把我毁灭、杀死,但你不能把我打败。这是小说最精彩的一句话,也是小说的“画龙之睛”。它道出的是人类共同的心声,象征的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希望,不能失去斗志。

        (《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