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一文在朋友圈热传。
文章称,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位长期“处于底层”的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近日跳槽加入了某科技公司,年薪从12万元直接变成百万元,该研究所直到他离职后才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于是紧急发出公文,力证此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挽留他继续工作。
对此,张小平原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网传公文属实,系单位提交地方政府劳动仲裁机构的文件之一。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为了能让张小平“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也“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负责人介绍,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从张小平事件中,有人看到了不受重用的自己,有人表达着对待遇太低的不满,一时间共鸣与吐槽如潮。
张小平到底重不重要,他离职影响有多大,或许还需要更专业的判断。公众对此事的关注,折射出选人用人上一些有着普遍性的关切。这样的关切,集中在三种用人倾向上。
第一种是:日常工作中,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张小平事件激起的共鸣是普遍的,这说明类似的职场“被忽视感”并非个案:明明对单位重要,但无法在绩效、荣誉上体现。正向激励缺失,劣币驱逐良币就会产生。不干活、少干活,活得一点不差,必然扭曲职场环境,对企业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第二种是:日常爱留不留,“发现了才追悔莫及”,又极尽可能阻止人才自由流动。
张小平原单位在提起法律仲裁时,夸大其作用和贡献是为了试图留人。换句话说,夸大他的作用,并非爱才,而是为“卡人”。以“惜才”之名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动,与人们真正所期望的尊重人才,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种是:用人“情感管理”的缺失。
如第六研究院负责人回应的:“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这样的表述也许符合事实,但与好的用人管理学还有差距。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现代管理学更倾向于认为:企业对每一个人才,若能表达那种他“不可或缺”的需求感,恰恰可以激发其归属感,让其全心全意工作。毕竟,没有人希望成为看不见的原子,“悄无声息”地存在。
人们向来不吝惜于为基层默默奉献的航天工作者点赞,更能看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离不开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然而,也要看到,情况在改变。一方面,民营航天也在起步,正是用人之时,人才流向民企也有广阔天地,同样可以推动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另一方面,正因为“世界那么大”,要马儿跑得快,就要吃更好的草,这是市场使然。
张小平的离职以及引发的讨论,无非是再次给“人才观”敲响警钟:只有完善人才管理、使用、激励机制,真正为每一个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才能留得住人。这不仅要从根本上扭转“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思想,还要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思想的更新。不仅要推崇绩效管理,也要学会情感管理,让每一个人才都有被需要的职业尊荣感。
人才培养,确实有代价,流失很可惜。有这么个说法:培养一个飞行员,要用与其身体等重的黄金。我们理解损失一个张小平的焦虑,但更认可人才的自由流动,崇尚人才管理在制度框架之内进行。比如,对于体制内的人才流失,一些政府要津部门的离职,可以设立避嫌的“过冷河”机制,防止利益旋转门,对于一些掌握专利与核心技术的人才,可以也应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防止核心技术流失。
换句话说,面对人才的自由流动,应该有一种制度化的、镇定自若的应对方式。否则,每有人离职就闹得满城风雨,那只能说明人才要素市场还太不健全。
网友说
胡宇齐:在9月26日的“科学精神在中国”主题论坛上,潘建伟院士直言,“科学探索在本质上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无功利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回到一种比较从容的、有知识分子贵气的状态,可能会更有利于科技创新。”所谓“贵气”,正是超越功利、一心攻关的专注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熙来攘往、诱惑多元的年代,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平台,守护好这样的“贵气”,才是真正值得全社会思考的。
付毅飞:“商业航天市场中,人才、技术争夺激烈。有些民企来挖人,直接开口说你来了工资翻一倍。还有技术人员接到电话,说你不肯走我也不挖你,用手机把图纸拍下来发给我,给你三万,帮我们试制出来,再给十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曾说,人才流动是趋势,也是好事,毕竟都是为中国航天做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技术、知识产权流失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 光明日报观点流微信号 9.27、28 何鼎鼎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