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连接太平洋的“中国结”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25日   05 版)
    黄陈宏 (郭红松 绘)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黄陈宏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张2600人的大合影,将近两米长,气势如虹。这是2017年戴尔中国业务团队开全体大会时拍摄的。这张照片像一座桥,横跨太平洋,连接起东西方两个最重要的区域,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服务。作为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正像是一个连接太平洋两侧的“中国结”。

        1979年,15岁的黄陈宏考入复旦大学,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三届大学生,他在江苏农村出生长大。

        “如果没考上大学,我现在可能还在务农吧。”黄陈宏说,“当时为了自学平面几何,我到外面拼命找教材,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本。入学时,班里有不少比我大8岁、10岁的同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月收入还停留在两位数水平,年轻人能获得的发展机会也十分有限。黄陈宏硕士毕业后的工资是49元,为了进一步深造,也为了谋求更多机会,他于1987年赴美留学。当时的美国已经有了互联网的雏形,就是校际网络,学生可以互相通信。中国直到10年后才真正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但之后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获得博士学位后,黄陈宏在北美工作了十几年。1998年,他看到国内发展前景广阔,果断选择了回国。这个时期是互联网产业在国内蓬勃发展的阶段。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相继崛起,个人电脑在中国迅速普及。同一时期,戴尔融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在福建省厦门市建立了首个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正式开展在华业务。

        做出这个决策的人是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从十几岁创业时起,他的理想就是“让全世界的人都用得起计算机”,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市场显然是关键的一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迈克尔·戴尔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而之所以选择厦门,是与厦门市政府1985年制定的一份文件有关。这是一项跨度15年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其中重点提到了信息化,“四个现代化,每一个都离不开信息化”,这与戴尔的发展理念正好契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光无限,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向往的地方。然而几十年后,很多跨国企业风光不再,甚至难以与本土企业竞争,退出了这块曾给它们带来滚滚财源的市场。

        作为中国美国商会董事会的董事、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副会长,黄陈宏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中国政府的限制措施。“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建议大家先搞清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你先把心态沉下来,不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把自己当成中国社会的一份子,想明白你能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能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如果你能把这几点都做好,政府也不会把你当外人。”

        在黄陈宏看来,戴尔在中国的本土化之所以比很多同行更彻底,与迈克尔·戴尔的支持有很大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他自己背了一个双肩包跑到香港考察市场。”黄陈宏回忆道,“对中国,他是主动研究的。他知道这么大、这么关键的一个市场,如果用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方式不可能取得成功。”

        “要在中国取得长远的发展,一定要深度融入中国,将本土化做到最彻底。什么样的口号既能够有力地体现我们这个策略,同时又能够把戴尔在中国的战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在中国,为中国。”几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的新变化验证了黄陈宏当初的判断。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很幸运,赶上了这个潮流,也做出了微薄的贡献。戴尔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20年的高速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黄陈宏说。

        (《环球人物》2018年18期 尹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