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一张旧存折

    《 文摘报 》( 2018年09月08日   02 版)

        近日整理藏书,无意间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活期储蓄存折。存折在老伴儿名下,大小如现今的身份证,灰色纸质封皮。用今天的眼光看,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存折封面上分两行印有“活期储蓄存折”及“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字样。右上方有用手动数码机加盖的阿拉伯数字“42805”蓝色印记,第二页显示这是账号。封二是“注意事项”,共五条。封底印有“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四个现代化建设”三句话。第二页在姓名一栏里清楚地手工填写着老伴儿的大名,旁边相邻的是账号。

        存折的存取款记录共三页,这里记录了从1981年4月8日至1987年7月14日,老伴儿存款、取款的具体而详细的时间、数目。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那个年代,我和老伴儿都才三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工薪阶层,月工资大概四五十元。每月除维持日常生活正常开销,所剩无几。

        我和老伴儿1979年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每月还要挤出一点余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用。存折记载显示,1981年年度存款余额为340.23元,1982年和1983年连续两年存款余额未发生变化。1986年存款余额为145.58元。存折记录的最后一笔钱,是1987年7月4日,余额为5元。

        这是当年我们一家三口生活的真实记录。

        那个年代,收入不高,够维持温饱,但若想一件件添齐“四大件”,省吃俭用也得积攒好几年。还记得,那年月,单位同事结婚随份子,一般也就一元、两元的。

        遥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元户”是个了不起的“大户”概念。如今,很多人月收入已经“万元户”了。再看存折本身的变化,也能折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日新月异——过去是身份证大小的小纸本,存取款全凭手工操作;如今各种银行卡,品种繁多,功能齐全。到银行办理业务早已告别手工操作。尤其近几年,支付手段更新,连菜市场卖菜的小贩,都可以扫码支付了。

        小小存折,悄然印证着我们生活的大改变。

        (《北京晚报》8.25 王秀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