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水浒一百零八将》《清明上河图》……在82岁高龄的周宝才家中,这些作品不是书籍,不是画作,而是刻纸。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是周宝才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教导,也成了他一直铭记的人生宗旨。父亲是一名泥瓦匠,专门为人家客厅画八仙,门头方砖上雕古人,老灶台墙上画鱼、鸟、花、草,每个形象都是活灵活现的。年少的周宝才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启了他的刻纸人生。如今,他成了“奉城刻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周宝才是上海奉贤奉城人,退休之后,随女儿搬到奉贤南桥居住。朝南的卧室里,工作桌十分敞亮,周宝才一年四季都在这里刻纸。
桌上摆着一幅尚未完成的“巨作”,那是周宝才去年10月开始刻的《清明上河图》,现在已经完成了3米,已经完成的部分被妥善地卷起。通过露出的部分,可以看到繁复的花纹和流畅细致的水波。周宝才说,预计还要再刻一年。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用刻纸艺术传承中国文化了。2013年,奉城职校请周宝才为他们刻“二十四孝”图。周宝才废寝忘食,精心构图刻制。之后,24幅富含历史典故的刻纸作品悬挂在学校走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孝亲文化。之后,他还刻了《红楼梦》《水浒一百零八将》等四大名著系列作品,希望能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贡献出一点力量。
然而,在刻制《红楼梦》时,周宝才遇到了一个难题。他发现,用传统技艺是无法刻制服饰上的珠子及一些立体装饰的。一次去医院看病时,周宝才发现打点滴用的针头非常细小,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回家后,周宝才自制了针头刻刀,把纤细的针尖磨光倒角,真的就能制作出比芝麻还小的服装纹饰了。为了避免针头戳多了,纸片卡在针头处,周宝才还在针头刻刀的尾部穿了一根钢丝,卡纸时就把钢丝往前送,小纸片就被剔除了。
一般刻纸都是一次刻八张,将八张纸叠加,用浆糊粘在一起。但是如果浆糊涂抹不均,粘贴不齐,纸面就会高高低低,影响刻纸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周宝才做了许多尝试。起初他改用彩色宣纸做材料,将宣纸叠放在一起熨烫几次,再粘贴在一起。但是作品完成后,粘贴在一起的宣纸难以揭开,有时还会损坏精细的作品。这让周宝才既心疼又头疼。之后他尝试在每两张宣纸之间加叠一张薄宣纸,这样就能顺利揭开每张作品。最后,他发现妙招还是在生活中。保鲜膜成了薄宣纸的替代品,效果非常好。周宝才总结他的破解难题之道:“刻纸也要动脑筋。传统艺术也离不开创新。”
虽然没有正式收过徒弟,但周宝才十分自豪地说:“我有一千多名学生。”2010年,塘外中学邀请周宝才担任学校纸艺兴趣班的老师。至今,周宝才在义务教学的路上已经走了九年。每周一清晨六点半,周宝才都会坐公交车到奉城,把自己喜爱的刻纸艺术传授给孩子们。
(《新民晚报》8.25 崔沔 张莉莉 何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