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四川宜宾的金沙江、岷江交汇处,看到长江在这里汇成,时年52岁的李宁不禁写下感叹:“很多让人震撼的成果,都是由众多有限的局部集合而成。而现实中大多数人有机会感受到震撼,却无缘经历那些迷人的有限局部。”
大自然的力量,刹那间的体悟,让他难得如此有感而发。时间是2015年7月,正当他重返一线、再到台前、以董事长兼任公司代理CEO的头一年。
今年,2月纽约时装周,6月巴黎时装周,“中国李宁”接连惊艳亮相,引发关注。不少人纷纷惊叹:李宁公司终于走出多年低谷,李宁再次实现“逆袭”。
但在他看来,这些年的调整,只不过是人生长河奔腾不懈的又一次局部。
所有运动员的光荣
记者问,整个体育生涯,哪一次比赛对抗心理压力最大?李宁思索数秒,说了一次失败:“1983年10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我们拿了团体冠军。那次竞争非常激烈,最后是以0.15分的优势,险胜前苏联队。轮到我上场时,只要成功,我们就肯定拿冠军。遗憾的是,我失败了。最后是童非完成了那个动作。”
那是中国男子体操队第一次夺得世界团体冠军。对抗激烈,苏联队当时称霸全球男子体操。李宁刚刚在10个月前,1982年12月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创下了全部7个男子个人项目中,他一人拿下6个冠军、1个季军的“惊世神话”。人们心中的“体操王子”,国内国外声誉正隆。然而20岁的他,便经历了一次巅峰对决的胜败跌宕,人生砥砺。
但他从未放弃。
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鸟巢”点火的主火炬手,最终选择了他。
十年之后,李宁的话,一如当年:“其实很多人都胜任做这个事。许海峰、熊倪,包括李小双。落在谁的身上,都是光荣。我不敢私吞这一份光荣,我把它当作我们所有运动员的光荣。”
“运动生涯当中,教练给我很多爱,很多鼓励,让我成长,从小会有一种荣誉感。因为你训练的时候,代表队里,关心的事情自然就会更多一点。家里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家庭,生活条件一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张罗家里的事,也会训练一种责任感。”对老一辈体育人,李宁最大的印象,是敬业,而且是“非常敬业”,是“把自己所有的兴趣、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运动上”。他当年的一位教练梁文杰,今年已80岁了,前不久还是一有空就去体操房,看孩子们训练。
当年在队里,要求睡午觉,否则怕影响下午训练。小李宁精力充沛,不喜欢睡。他至今感叹,教练没罚他跑步,而是搬来席子、枕头、毯子,“他在地上,我在床上”,如父如子,陪伴度过一个个静谧的午后休憩时光。
我的人生理想
就在北京奥运那一年,李宁公司与南宁市政府携手,希望探索一个惠及全民的体育运动公园新模式。3年后,全国第一家“李宁体育园”在南宁开园,月客流近10万人次,10多位退役运动员在此任教。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评价:“没有花哨的东西”,消费水平控制在老百姓能接受的范围内,是全民健身的成功模式,并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作出了表率”。5年后,年客流量超200万人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实地走访,评价“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比翼双飞,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如今,继2012年在河南南阳、2015年在江苏扬州、2016年在浙江宁波接连开园之后,今年4月,杭州的李宁体育园又奠基动工。
从做运动员时起,李宁就想造一批大众都能来运动、退役运动员可就业、社区公益性的体育园,“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用我的知识、经历、实践,去推动、融入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他看来,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其实对人是一个训练。人们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越来越需要相互的配合、尊重、交融,建立一种互信,避免因为过度的防范之心,付出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和家庭成本。
也就在北京奥运后的头几年,当城镇化带动消费升级,大量基于生产加工型的体育用品工厂企业,从南到北,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同质化非常严重,同行业一些做品牌的公司,商业模式也非常同质化,李宁公司希望能够转型升级,“回到当初自己做品牌的初心,转向更时尚、更有青春活力、更专业。但在2010年,从‘换标’(把李宁公司的标志性口号从原来的‘一切皆有可能’换成‘让改变发生’)开始,可能我们在业务上处理得太激进了一些,技术上不是那么平缓,新老产品矛盾突出,在推陈出新的时候,形成了老的库存积压。2011年,盈利状况虽有所下降,但是其实盈利还是很好。”李宁笑道,“2012年下决心大改,引进了新的投资伙伴,提供一个运营的专业团队,帮我们做调整,把重点转向运动产品,品类更具体。
之所以2014年再到台前,是因为引进的团队比较国际化,需要一个更强大有效的整合者、推进者。
我愿为梦想而执着
改革开放40年,在他看来最大变化是社会观念:更尊重、接受别人的选择。
爱尝试的他,不仅“体操王子选择健力宝”成为焦点,1994年还主演了电影《七金刚》,年轻帅气,演技颇获好评,网友留言点赞:李宁真是“一切皆有可能”“少了一位动作明星,多了一个民族品牌”。
前不久转发一篇关于杜厦的文章后,李宁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在我人生低谷时是你帮我找回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自信。”1988年饮恨汉城,李宁回国后,收到过一条绳子,寄件人希望这位25岁的小伙子上吊谢罪。“我沮丧了3个月。之前筹划的退役告别会,我也想取消。这时是杜厦跟我说,你比赛虽然失败了,但是李宁精神没有失败。”就此,告别会依然举行,时至今日李宁依然感动,“做这个晚会的过程,让很多人,和我自己,都很感动。但最重要的,是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
另一件有关理念转型的事,是1994年李宁下决心,跟健力宝和李经纬分开。在那之前,他也与杜厦单谈过,“更多是从企业的发展,从事业发展角度谈。不独立出来,公司一定走回老的那种模式。”在他看来,当时出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个过程。
“企业家精神是天生的。有的天生好斗,有的天生喜欢刺激,我天生爱做梦,也愿意为梦想而执着。”这是李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当记者问,40年改革开放中的企业家精神,在他看来,最值得被历史记住的是什么?回答是:梦想,胆识,创新。
创建一个中国体育品牌,说起来很伟大,但要真正做到,还有很多迷人而有限的局部,“人生常常没有太多自己的选择。当有一个选择,你准备好了,能成为一个有激情的选择,价值就更大。所以人是需要独立思考和自立的。”对诞生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李宁故事”,李宁最希望被记住的,是“一个体育人的故事,一个运动人的故事。即便我今天是在做企业,其实还是相当于一个运动员,希望把运动的精神、快乐,包括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梦想,能带进来”。
(《解放日报》8.15 郭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