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中,他几乎都是以“神探”的形象示人,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真实历史中的狄仁杰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狄仁杰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不管是任大理丞、侍御史,还是位至宰相,他都以“不畏权贵”而著称,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期,狄仁杰曾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李唐王朝得以维系。
“断案高手”而非“探案高手”
在“古代探案高手”中,荧幕上一直活跃着两个人:包拯和狄仁杰。二三十年前,《包青天》系列非常火,而这些年,狄仁杰的“神探”之名后来居上。与包青天不同的是,人们给狄仁杰冠上的头衔是一个极具西方化的名号:“神探”。
在真实历史中,狄仁杰的确有过断案的记载。他在初出道时任大理丞,一年断案一万七千余件。不过,“断案高手”和“探案高手”,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千差万别。事实上,在历史中,关于狄仁杰侦破凶杀案件的记录非常少。
关于狄仁杰断案的细节,《旧唐书》和《新唐书》里记载了一件事,这件事和推理没有关系,却和公正有关系。当时有一个大将军叫权善才,不知道怎么回事,误把昭陵的柏树给砍掉了,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唐高宗知道之后勃然大怒,要把这个大将军处以死刑。这时候身为大理丞的狄仁杰就进言说,权善才犯的罪不至死,却被处死,这会让后世人怎么看待皇上呢?唐高宗听了之后,只是将权善才罢官,免他死罪。
其实,狄仁杰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而他最终被塑造成影视剧中的形象,折射的正是老百姓对于铁面无私的“好官”的一种美好想象。
仕途坎坷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当时的宁州并不太平,各民族杂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兵变。狄仁杰到任后,妥善处理边疆游牧、半游牧民族与汉族人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当地百姓深感为念,在其离任时,他们立碑勒石,颂扬狄仁杰的德政。
不久,狄仁杰升为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抚使。到达江南后,狄仁杰发现“吴楚多淫祠”,遂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保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由此开始了宰相生涯。只是狄仁杰的宰相生涯非常坎坷,就在任命后不久的长寿元年(692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七位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看透了这些酷吏的手段,即便受尽酷刑死不招认,他们也有其他手段罗织罪行,索性一开始就认罪了。狄仁杰说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这时候来俊臣就没把狄仁杰放在眼里了,于是狄仁杰在狱中把被子拆开弄出一条布,在上面给武则天写了申诉状。他想了一个办法,对狱卒说现在是春天了,想让家里人把棉袄拿回去换一件单衣过来。狱卒没当回事,就让狄仁杰的儿子去了,后来这份诉状通过狄仁杰的儿子就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接到诉状后,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但此时的狄仁杰并未摆脱危险,来俊臣又拿来一份狄仁杰的《谢死表》。武则天问狄仁杰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方知《谢死表》是伪造的。后来,经过一系列曲折,狄仁杰被免于一死,但仍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
在地方,狄仁杰因为政绩突出,再次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并逐渐成为她倚重的大臣。
“神探”之名的由来
明清时期,公案小说非常盛行,《包公案》《施公案》等相关小说接连出版,这些小说有个共同特点:主人公多为历代清官,而其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的狄仁杰,他明察善断,铁面无私,颇得时人称赞,自然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官”和“清官”的形象。于是,在清初,一本名为《武则天四大奇案》的小说面世,这是狄仁杰走向“神探”的开始。但令狄仁杰最终成为“名满全球”,成为与福尔摩斯比肩的人物形象,则是拜荷兰人高罗佩之赐。
高罗佩(1910年-1967年),本名范·古立克,荷兰聚特芬人。高罗佩1935年大学毕业后,在荷兰外交界供职,主要任职于远东各国。1943年至1945年,他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第一秘书。当时的重庆,中外名流云集,高罗佩与于右任、冯玉祥等人熟识,后来高罗佩还迎娶了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为妻。除此之外,他还读到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他把这本书翻译为英文出版后,大受西方读者欢迎。
可除了《武则天四大奇案》外,他再也找不到狄仁杰破案的书了,为了不让读者失望,高罗佩决定自己来写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的小说。他连写了十三年,总共写了十三部关于狄仁杰的探案小说,其中包括15个长篇和8个短篇,最后一部是《诗人与谋杀》,写完这部,高罗佩因病去世。这一系列小说,被陆续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风靡全球。
(《北京晚报》8.20 额尔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