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圣贤讲人性,无论是最早的尧舜的十六字心传,还是儒家讲的“在明明德”,讲仁,或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都认为这些东西不是后天教化的结果。但西方的观点认为道德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困扰,因为我们迷失了人的本性,我们以为外在的物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然后去拼命追求那些快乐,无论是物质也好,还是权力也好,如果回到人本真的状态,那些困扰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上来讲,现代人的焦虑、困惑、愤怒都源于此。
文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大。美国人精神疾病的总体患病率全球第一位。所有的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当中美国是最高的。特别强调的美国式的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化,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不仅仅是自己,人的社会角色没有那么简单。西方心理学一直在强调个人自由、个人选择,但是往这个方向走,病,越治越多。
尼采说“超人”,就是你要有超个人的意志,你得自己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这是后面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超人”的,不能“超人”的人就容易陷入迷茫,失去共同的意义、价值感的支撑——我为何而活,我如何活,意义何在,出路何在,我到哪儿去寻找答案?
有些心理疾病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大学里患空心病的很多都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他没有任何一点生活中严格意义上的挫折、压力。但是他就要找寻这个答案,就是我为什么要活下去,我干吗要做那些题,我那么聪明我成绩全校第一又怎样呢?空心病者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作为抑郁症进行诊疗,但问题是药物对这个病无效。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有一个新闻,在全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一位老人——设计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让座,他现在都90多岁了。在开场时他做演讲,他说他30年没有跟家人联系,家里人都觉得他是不孝之子,他的母亲认为不管他工作再怎么忙,也应该回家看看。但他不能回去,因为他的工作要保密。他可能是20岁的时候被通知去北京出差,然后就再也没回过家。他有巨大的国家使命感,他的意义感价值感是非常强烈的。这个领域西方心理学几乎不去探索,但我觉得特别重要。
传统中国人有一种宗族的联系,情感的纽带联系和精神联系。很多人可以慷慨赴死就是为了家族的延存。一直以来,家、国信念可以成为一个中国人很大的力量,约束人也支撑人。整个社会对这种行为赋予很高的意义,为集体牺牲个人是一件非常被崇尚的事情,这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并不是要继续推崇个人牺牲,集体主义把个人都吞噬掉也是有问题的,但是纯粹的自由和个体主义,会让我们失去群体的心理支持。
将我们个体融化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在与群体的联系中,获得社会重要性和意义感,是实现幸福感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我在北大当教授》徐凯文 东方出版中心 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