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7月24日 星期二

    田家炳:一个人照亮一片晴空

    《 文摘报 》( 2018年07月24日   05 版)
    田家炳 (郭红松 绘)

        7月10日,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田家炳一生,对教育捐献数不胜数,他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论数量,田家炳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论比例,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就是田家炳。

        田家炳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田家炳的捐助事业,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田家炳曾说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香港城市大学前校长张信刚最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田家炳十多年前和他常有往来,2004年曾答应在学年内,捐赠500万港元给城市大学,那时田先生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学校,各有付款的日程,每个月的出账额都很大。学年快结束时,他突然走进我的办公室,交给我一张支票,告诉我这笔钱暂时无法由田家炳基金会付款。为了不失信,他自己特别和银行联络,从私人账户开出这张支票。”张信刚说,“我一时感动到不知该说什么。过了一会才从老人手中接过支票。”

        为什么对捐助教育情有独钟?田家炳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虽然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找不到一篇关于田家炳的专访,为什么会如此低调?“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    

        数十年如一日的慷慨捐助,田家炳已累计捐出逾10亿元。老先生曾经说过,“子孙能胜我,要财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财干什么?”田家炳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最让他开心和看重的,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北京青年报》《钱江晚报》7.11、16 周延 王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