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7月17日 星期二

    医疗机构仍盛行“创收”

    《 文摘报 》( 2018年07月17日   06 版)

        国人对于进口药的迷信由来已久,而这些进口药的最大特点就是贵。卖得贵的原因,更多被归于一种“隐性成本”。其中除了临床试验、药品加成政策等合法成本之外,还有非法的“推广”成本,就是回扣。央视前几年就曾经披露,部分药品仅给医生的回扣,就已高达药价的40%。两年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主管药品价格的几名官员落马,又进一步诠释了这种“隐性成本”的内涵。

        药品的疗效跟价格是不能划等号的。但是,许多效果很好的廉价药在市场上短缺却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就曾发现,全国共存在284种廉价药物短缺的现象,而这些药多数是医疗机构大量使用的常用药。对于治病救人而言,它们远比那些昂贵的进口药更重要。一方面是廉价常用药的短缺,另一方面却是各种昂贵进口药的滥用。

        “世上所有的病都是穷病”,道出了中国医疗领域流行的“价值观”。那就是钱能解决一切,病人看不起病,是因为钱不够多,或者说,因为医保不能报销,并进一步归纳出,中国医改的滞后,是因为投入不足。

        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内有关部委联合做的一份医改报告,中国的医疗卫生总费用所占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新加坡。但医疗服务质量却与新加坡不能同日而语。这说明,中国医疗的问题,已经不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人和机制的问题。有学者担心,若按国内医疗机构目前仍盛行的“创收”机制运行,中国的疾病和病人会越治越多,迅速上涨的医疗卫生总费用最终将损害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南方周末》7.12 关仁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