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减少商品房占比已成大势所趋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6日   06 版)

      6月20日,新华社瞭望智库文章称,当国内多地还在如何限购、限售等调控政策上做文章时,深圳已在探索如何进一步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

      6月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被称为是“二次房改”。

      深圳通过大幅调降商品住房比例,使得深圳未来的住房比例关系发生改变。《意见》提出,未来深圳商品住房占40%,其余是人才房、安居房、公共租赁房,各占20%。

      深圳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是否定义了全国住房长效机制的范本?专家普遍认为,减少商品住房供应将成为大势所趋,由深圳这个历来改革先行者出台这类新政,将对其他城市产生深刻的借鉴意义。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供应“四六分”,这是对1998年房改20年以来“重市场、轻保障”的纠偏性举措。

      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看来,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尤其是2003年(当年的国务院18号文件)之后,我国城镇住房供应结构大约是:90%是商品住房,10%是保障性住房,商品住房占绝对主导地位。住房供应过度倚重商品住房是导致住房价格偏离普通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主要原因,深圳出台的新文件将住房供应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是落实中央“房住不炒”精神的有力措施。

      尹中立认为,未来的深圳市的住房供应主要由保障性住房主导。虽然《意见》是一个深圳市出台的文件,但它是住房制度改革启航的重大信号。深圳历来是改革的先行先试者,30多年前的土地制度改革就是从深圳发端的。这不仅对深圳楼市影响深远,对全国房地产市场而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住房制度改革,说的是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深圳出台的《意见》可以看成是深化改革的体现,也体现了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道。

      在顾云昌看来,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无可争议,但是未来减少商品住房的销售量或成为趋势。

      (澎湃新闻 6.22 计思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