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托夫勒热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6日   05 版)
    托夫勒 (郭红松 绘)

      以“未来三部曲”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对当今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的《第三次浪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引发了1980年代的“托夫勒热”。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第三次浪潮”成为一个新时代的指称,一时间各行业言必称“第三次浪潮”。

      “中国人的思想启蒙之作”“将中国人的思维和视野刷新了30年”“给予了我们思想解放的方法,释放了几代人的想象力”,有人因此评价道:“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财富,但他给人们一个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法。”

      1983年10月9日,中央专门召开座谈会,研究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热论的“新的产业革命”问题。会上提到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两本书。会议提出,确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远规划,特别是科技规划中,应当采取的经济战略和技术政策。

      不久,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热潮在党内展开。1983年11月5日,国务院举行了“新的产业革命及我国的对策”动员大会。次年3月10日,举行了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长以上干部参加的“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自此,全国范围内对“新技术革命”的大讨论热烈地开展起来。

      事实上,最早介绍《第三次浪潮》一书的文章是1981年董乐山发表在《读书》第11期、12期上的《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论”》。时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的董乐山写道:“今年初我旅美三月,碰到美国文化界的一些朋友,不论是初交还是旧识,谈起美国思想界的动态,无不以《第三次浪潮》一书相告,有的还特别热心,拿出作者的签名本借我一阅。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是个记者出身的社会学家,前几年他写了一本《未来的震荡》,论述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引起美国思想界的轰动。一九八零年,托夫勒又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不仅进一步论述了未来的发展,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证观点。这两本书出版后,畅销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题目,影响可谓大矣。”

      1983年1月,托夫勒偕同夫人海蒂来华。此时,三联书店出版人沈昌文正忙着出版《第三次浪潮》中译本。在此之前,美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访问中国,在接待期间,韩素音向沈昌文推荐了在海外热销的新书《第三次浪潮》。于是,沈昌文等人决心“由此突破,大力引进新思潮”。不成想,首印9500册很快脱销,“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生物技术”等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名词。截至1988年8月,《第三次浪潮》发行80万册。

      根据此书拍摄的《第三次浪潮》录像,是托夫勒自己花费200万美元,跑遍60多个国家拍摄而成的。录像直观的视觉冲击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该录像在中国大量发行、放映,成为“当时政治学习的必看片子”。

      1980年代初期,“改革”和“开放”给人们带来对未来的乐观心态。人们觉得中国会迅速地走向现代化,科学与民主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图景。董乐山形象的比喻:“刚刚从教条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青年学术界在混乱迷失中亟需寻找另一种精神指导,而改革开放也需要闯一条前人所未闯过的路子,因此这种心态和情绪为《第三次浪潮》的汹涌而来准备了如饥似渴的干枯的土壤”。

      (《法治周末》6.16 艾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