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11天改变一辈子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6日   05 版)
    陈开枝 (郭红松 绘)

      “1992年1月,历史给了我一个机会,把我这个靠奖学金读完大学的农村山娃子,与比我大36岁的小平同志对接起来,使我能够全程安排和陪同小平同志在深圳、珠海‘休息’11天,亲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性影响的重大事件……”

      在《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引言中,陈开枝轻拨历史风云,娓娓道出一段段新鲜而厚重的关于“小平南巡”的历史掌故。

      1992年元旦,陈开枝到佛山南海检查工作,忽然接到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打来的电话,讲了一句只有他听得懂的话:“我们盼望已久的老人家要来了,请你赶快回来研究一下总体安排和接待警卫工作。”陈开枝立马跟南海市委领导辞别。对方问:“有什么急事?吃了中午饭再走嘛!”陈开枝回答:“我现在真的不能告诉你们有什么急事。也许很快可以告诉你们,也许永远不能告诉你们。”

      这份中央办公厅给广东省委的绝密电报,只有短短两行字: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请做好安全接待工作。

      “当时,我身边不少同志都认为小平同志是来休息的。但我不这样认为。”陈开枝说,他预感到小平同志来广东,将是“一个大动作”!

      “又一次历史性的事件即将在我们身边发生!我可能会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人!”陈开枝认为,小平来广东,是在诸多背景下作出的一个不寻常的“大动作”。“在1992年初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整个中国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处于一种低谷状态,笼罩着一种沉闷、压抑、疑虑、无所适从的气氛。”“小平同志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他宣布‘告别政治’、最后一次接见外国代表团时就说,中国近10年来所执行的政策以及发展战略不会变。不会变就是不动摇,不能折腾,中国要发展。他这话是说给外国人听的,但更重要的是说给全党听的,是说给全国人民听的。”

      不开会、不陪餐、不题词,不见记者、不照相、不报道,小平南巡之前,曾立下这样的规矩。但陈开枝向“邓办”主任王瑞林争取,“我们录音拍片,这是为国家保留一份珍贵的记录啊,如有人追究,我来承担!”经努力,广东派出四名记者,将小平同志在车上、工厂、商场与职工干部谈话的内容,尽最大努力保留下来,使小平南巡的声音和画面,得以真实、清晰地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开去。

      陈开枝回忆,小平同志谈及改革开放,没有很高深的理论,而是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珠海拱北,小平指着车窗外一座旧建筑询问是什么,当得知那是清朝海关遗址时,小平表情凝重:“贫穷落后是要挨打的啊!”

      走进陈开枝办公室,目光都会被墙上那幅虬劲的书法《永不言倦》吸引。

      陈开枝在2005年当上了“退役老船长”。退下来的他,甚至比在任广州市政协主席的7年还要忙碌——他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常常干一些“劝”富济贫的工作——常年奔走于广西、云南、四川、甘肃等”贫苦山区。仅广西百色,十年间他往来扶贫,就跑了62趟。

      永不言倦,这是侍陪小平同志南巡11天带给陈开枝的宝贵财富。“我与他老人家相遇相处11天,最大限度地再造了自己。零距离接触,近距离观察,无距离沟通,升华了我的思想,净化了我的灵魂。虽然只有11天,但好像一辈子都与他相识相知一样,有无限的感慨,有不尽的思念,有千言万语需要倾诉,而这些都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

      “老人家留给我一把做人的钥匙,我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人生境界的第一扇门:不讲大话,实干、苦干、拼命干;我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人生境界的第二扇门:不图功名,为人民排忧解难;我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人生境界的第三扇门:饮水思源,让大家共同富裕;我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人生境界的第四扇门:多做好事,力争一辈子做好事……”

      (综合《1992 邓小平南方之行》《中共党史资料》《羊城晚报》 傅汉荣 陈开枝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