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21日 星期四

    分清“红”“白”血栓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21日   04 版)

      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脑梗死是房颤患者的头等大事。血栓有“红”“白”之分,对于不同性质的血栓,治疗方式是不一样的。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处于颤动状态,心脏中的血流变得无序,容易凝结形成红色血凝块,俗称“红血栓”。“红血栓”为红色,体积比较大,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会随着血流流向大脑,堵塞大脑血管,导致脑梗死的发生。房颤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房颤导致的脑梗死致残、复发、致死率更高。

      “白血栓”的颜色为黄白色,体积比较小,主要是由动脉壁上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小板组成,这种血栓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

      不管是哪种血栓,只要堵塞了脑血管,都会导致脑梗死,但“红血栓”由于体积比较大,造成的梗塞面积更大,致死致残率更高。

      以往大家误认为血栓都一样,预防用药也应该一样,这是错误的。针对不同的血栓类型,预防用药也迥然不同。预防房颤产生的“红血栓”应该降低血液凝固的程度,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如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预防“白血栓”应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程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大家一定要扭转一瓶阿司匹林“包治一切血管问题”的错误观念,要请医生仔细辨析病情特点,对症用药。

      (《新民晚报》6.11 潘嘉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