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减肥者有过这样的经历:饥饿导致烦躁。社交媒体把这两个词糅到一起,称之为“饥饿成怒”。
人们经常说“饿傻了”,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因为能量供应不足的确会影响人们的思考状态,这已得到科学的支持。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营养和饮食学讲师梅德林认为,血糖下降时,人们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就会上升,也就是人们的应激荷尔蒙增加。这会对大脑产生影响,因为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控制着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引发饥饿与引发生气、愤怒和冲动行为的,是同一种神经肽。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些情况下人们会有几乎一模一样的反应。
这种生理反应体现出人与食物间复杂的关系,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吃东西时并不只是在享受美味,也是在享受愉悦心情,而这种愉悦是进化中带来的基因记忆。正是同样的原因,饥饿会让人产生不愉悦的反应,乃至火冒三丈。
这种“饿怒症”一旦爆发出来,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已婚夫妇中,血糖水平较低的人——也是“饿怒症”重要的表征——对伴侣的攻击性可能更强。
饥饿容易影响人们的心情,但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看法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饥饿成怒”,或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食物作为一种慰藉。这是一种常见的刻板印象,实际情况却是——“饿怒症”下人人平等。
单就生理特征来说,理论上男性要比女性更容易受到“饿怒症”的困扰。神经肽受到雌性激素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女性在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历饥饿成怒的现象。但是从生化角度来说,就神经病学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可能经历这件事。这是因为男性的睾酮水平较高,男性的神经肽受体也比女性多,而神经肽影响着人们的大脑。
之所以会形成女性“饿怒症”患者更多的印象,是由于存在取样偏差。男性通常更耻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觉得无法谈论自己与饮食、饥饿之间的情感关系,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家认为饥饿成怒是女性的事情。此外,由于对自己体重感到担心的女性比男性多,这也让女性更容易成为“饿怒症”的易感群体。
“饿怒症”是一种生理刺激带来的心理反应,就像疲劳或生病等不适的身体状态会促使愤怒、焦虑、悲伤或者焦急等情绪产生一样。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是稳定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包括健康饮食、规律锻炼等做法。
(《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第21期 王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