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

    夯实文化自信的社会根基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12日   06 版)

        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负,它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深入人心,也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纵观近代中国的革命进程,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能够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高度自信,来回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虑,就是因为他所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其实,这一道路并不完全符合共产国际的设计和“本本”上的苏联革命样板,但却符合中国的客观现实。

        文化自信应该反映民众心声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敌强我弱、历经多次失败的情况下,克服千辛万苦最终走向胜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红色政权就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为人民打天下。由于“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起居不同”,所以百姓才跟着共产党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相比之下,当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南京政府之所以最终被推翻,从根本上说乃是它代表官僚资本和军阀利益,未能切实关照民众利益和心声,可谓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新中国近7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也表明,只有反映民众诉求才能赢得民心,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也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遭遇严重挫折。因此,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化自信,不是高高在上、主观建构的自信,而是切实反映民众的呼声和愿望。

        文化自信既是一种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日常生活的整合力量。它不是仅凭体制性力量的单向塑造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进行广泛的、多层面的文化互动。塑造文化自信,应按照生活逻辑走进人心,内化成人们的价值选择的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文化自信才能成为扎根人心的精神家园。

        (《学习时报》6.1 马长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