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所有豆类食品来者不拒很可能源于童年的饮食习惯,热爱豆腐、豆干。然而直到最近才意外发现我非常喜欢的“毛豆”的身世!原想上网找找,毛豆除了水煮之外,还有什么新奇的做法,这一查不得了,赫然发现原来毛豆就是黄豆的“小时候”!那么毛豆与黄豆正确学名是什么?大豆!原来小时候背各地物产,大豆、玉米、高粱……那“大豆”就是在说它们啊!
而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种的到底是什么豆?黄豆、绿豆、红豆都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食物,更别提还有豇豆、四季豆、扁豆、豌豆等各式各样的豆了!初读《归田园居》,可能因为发音、文字的美感,我想象的是豌豆,自从长大在啤酒屋吃到好吃的毛豆之后,忍不住幻想,嗜酒的陶渊明,会不会已经发现毛豆非常下酒?他一定没发现,不然怎舍得放任“草盛豆苗稀”呢?怎么样也要想办法种出满山遍野的毛豆吧!
我常炒毛豆,也常做黄豆烧肉。还喜欢一种与黄豆相关的食材:豆豉,比如豆豉排骨,豆豉真是做菜的好伙伴。据说它还能治病。那是初唐天才诗人王勃的故事。那时一位姓阎的都督,于重阳节为重修滕王阁落成而大宴宾客。王勃就是在这席间落笔写成传世之作《滕王阁序》。隔日,阎公因贪杯又感“外邪”,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听起来很像是流行性感冒!群医诊治,都主张用“麻黄”,但这阎都督最忌讳麻黄,说它是峻利之药,他年事已高,岂可乱用。于是群医束手。这时王勃拿出了一把豆子。他在河边遇见一老翁摊晒豆子。那豆子浸泡了草药汁后煮熟发酵,老翁告诉他这叫豆豉,可做小菜,下饭极好。他抓几粒放口中咀嚼,香中带甘,滋味绝佳,便掏出银钱买了一大包。王勃建议以豆豉为药,立刻引来群医讪笑,都督也觉得那土民小菜,焉可为药!不过豆豉是食物,吃吃也无妨,想不到都督吃了三天,果真见效!王勃告辞时,都督以重金为谢,王勃辞而不受,却对都督说,这是河边老翁的生计,与其谢我,何不为老翁扩大作坊,让这豆豉的制作广为流传?从此,豆豉传遍各地。我想,如果都督真是感冒,本来休息三天也该缓和些了,而豆豉——不知道阎老先生是否让厨子做了豆豉排骨或是豆豉蚵仔、豆豉鱼、豆豉苦瓜来吃?胃口一开,会好得更快吧!
我还喜欢黄豆做的豆腐。豆腐的故事最多了,它的起源还跟道家炼丹之术有关。据说是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术,与“八公”(八个门客)整日研发丹药,一不小心,把盐卤滴进豆汁里,化成了白白嫩嫩的东西,这时有胆大者取而食之,发觉美味可口,取名“豆腐”。
此说不知真假,不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显然是相信的。朱熹咏《豆腐》诗说:“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泉布”即货币,就是钱啦!他说某人努力种豆,却种不出几根苗来,心都“腐”了(此二句诗,刻意用上“豆、腐”二字的谐音),倘使他早知道淮南王做豆腐的方子,就可以安坐着数钞票了!
诗中叙述的那个人,当然就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了。所以,根据朱熹的理解,陶渊明种的是可以制作成豆腐的大豆。而我坚信,陶渊明更想要知道的是凉拌毛豆的食谱!
(《食光蜜语》宇文正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