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
活了六十多岁,如今已快奔“七”了,我还觉得没走出童年。小时候爷爷带我玩耍时的情景,恍在面前。
我的童年和今日儿童无法比对,但我捋出的这些,是想让今天的儿童大抵知道什么是良善,什么是勇敢——用心的孩子是能够感悟到的。
一
谁把玩捉迷藏说成“藏闷儿哥”?咱北方地区小孩儿。“藏猫猫”,属于文明语用法,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不但不说,甚或把自己原有称法减少一个字,叫“藏闷儿”。管玩还捎带叫上一声“哥”,你说有多亲切?
玩“藏闷儿哥”的,几乎是男孩儿,六七八岁居多。玩的季节,多在春夏秋。这又为什么?三个季节天气不冷,穿衣少,便于耍、便于隐藏。
常常在傍黑时刻,孩崽凑到一起,有人提议,大家附和。当中要选出一名擒拿手,余者皆为擒拿对象。对擒拿手,群众有要求,大家撤退之前不许他看。要么让他捂眼,要么让他躲入房角,再不放心就让他自己把自己关进屋。一经开始,命令一下,群童四散,呱嗒呱嗒地跑开。隔一阵,擒拿手跺跺脚,故意把跺脚的声音放大,再问一句“准备好了吗”?有人一搭茬,说“好了”,这名擒拿手就采取行动。
二
农村真是儿童戏耍的广阔乐园,场地无穷尽。孩子来自四邻,集会和躲藏的地儿方便,分别去往街巷上的预置物或家庭的犄角旮旯。这些地方常去玩,但做到本次不被发现,就要动一动心眼。上回挨捉的那儿,这回要挪挪窝儿。
容孩子藏身的地儿,有大碾盘底下、炉灰坑、大板儿仓、小坐柜、棒子秸垛、水咕眼、白薯窖、干井筒、卸了套的马车下、豆角架黄瓜架空当儿、柴房的门后、大槐树大柳树洞洞里……一些白日瞧着发瘆,不敢傍边的物什,此刻胆量突然变大,将它当作了亲密伙伴。
隐藏起来的孩子,一点儿不敢吱声,心快活地跳,咂摸:这回找不见我了吧?
擒拿手,极顶聪明。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他一水儿清。有时他先诈唬,喊“看见你了”,其实他没看见,敲山震虎,听动静。有时他明明猜到,却不动手,假装自言自语:“咦,上哪儿去了呢?”暗藏着的禁不住逗,把玉米秸一推,会自主蹦出来。
擒拿手按自己判断而为,不费多大力,就把一个个土地佬变成了“俘虏”。捉得了以后,甭管捉人的还是挨捉的,全咯咯乐。
三
有一回,叫“秃儿”的小孩,在猪圈被捉拿到了。他隐藏已久,喊他“出来”时候,他蹚了一脚猪屎。另一个叫“二嘎”的,却下落不明。集合起队伍,群童发觉少了一个,霎时全蒙了圈。入夜,大人帮助寻找,才发现他抱着黄狗儿,在狗窝里睡着了。
孩子们玩“藏闷儿哥”,着一身灰,着一身土,沾一头草末子,大人并不嗔怪。大人揣测:贪玩的土孩子,日后会不会成了“乳虎啸谷、百兽震慑”的角色呢?
(《光明日报》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