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
现代汉语的众多标点符号,有没有主次轻重?实际情况是,一篇叙述性的文字,离开有些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几乎是无法行文的;而有些标点符号,在一篇千字文中可有可无。
在我这里,有几种标点符号就常受冷遇。
一是引号。引号用得太频繁,会影响行文的流畅。现代作家创作的小说中,许多作品连人物对话的引号都省却了,丝毫不影响阅读。而有些用法,大多是不必要的,比如象声词,常常是可以不加引号的。有人在文章中喜欢用象声词,这是好事,可以增加文字的形象生动,但把这些象声词都用引号引起来,就破坏了通篇文章的节奏,使得文字看上去鸡零狗碎。
二是省略号。尤其是文章末尾的省略号,为写作者大忌。陕西作家贾平凹就评价:把文气漏掉了!用省略号,作者的出发点是想营造意犹未尽的氛围,但用得太多太滥,就适得其反了。
三是惊叹号。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把这个标点符号用滥的作者太多。动辄惊叹号、处处惊叹号,就没有惊叹号了。当真到了动感情的地方,借助文字本身的力量,不动声色,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这才是高手。一篇不长的文章,如果有多处段落以惊叹号收尾,那必然面目可憎。惊叹号用得多了,难免给人拍桌子打板凳、声嘶力竭的感觉,这不是文学语言的最佳状态。写文章,尤其是写散文类文字,还是从容点好,娓娓道来,方见味道。即使诗歌,热情澎湃不能自已,惊叹号也要用得适可而止,不能当标签随处贴。
还有就是括号。文学作品中用上括号,立即让人产生文气阻滞的感觉,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突然遇到了堤坝,流不顺畅。
一个写作者,如果过多仰赖这些辅助符号,而不用在文字本身,是否算走到另一个极端呢?
(《北京日报》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