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谁动了你的“同理心”

    《 文摘报 》( 2018年06月07日   07 版)

      如果我们换一个词来代替,比如说“将心比心”又或者“换位思考”,或许能令你对“同理心”的理解更清晰一点。同样时间、地点、事件,将当事人换成自己,然后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这种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及感受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共情”。

      共情是一种与他人联结的能力,拥有越多同理心的人,“共情商数”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共情能力是有差异的,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归因于基因。不久前,英国科学家通过对近4.7万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分析,发现在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比达到11%。考虑到研究并未对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结合其他研究结果,遗传在共情中的影响有可能会达到30%以上。换句话说,你感同身受的能力,很有可能就是从善解人意的父母那里遗传而来的。

      近年来,人们心理状态有所变化,变得对自己更关注,而对他人更忽略,正在失去共情的能力。美国大学生近20年来共情能力越来越差,原因包括社交媒体泛滥、暴力赌博增加、家庭养育方式改变和对成功的期望提高,其中“互联网的过度使用”排在第一位。

      无独有偶,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调查了中国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与共情水平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中“PIU”越多的人,共情能力越低。PIU是“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的简称,翻译为“病理性网络使用”,这是人们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沉迷于网络的年轻人,往往会在现实中无法应对人际交往问题。互联网削减了他们正面交流的社交时间,也令他们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训练共情能力的机会。

      互联网的力量是双刃的,一方面它令我们感觉“好友遍天下”,一方面却令我们更加难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脱离现实的互联网世界,会干扰年轻人基本共情能力的学习和发育,令他们失去目光接触和察觉微小非语言信息的能力。

      (《广州日报》5.26 黄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