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藏高原龙羊峡养殖场运用专业工业化科技养殖淡水三文鱼,已占据国内三文鱼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新闻引发关注。有人指出,所谓“淡水三文鱼”其实是虹鳟鱼,体内含有寄生虫,生吃风险高。
三文鱼英文名Salmon,泛指肌肉呈红色的大型冷水溯河洄游性鱼类,包括大西洋鲑鱼、太平洋鲑鱼(大马哈鱼)等,并不是特指某一种鱼。上世纪70年代,大西洋鲑鱼从挪威引入香港,粤语发音“三文”与Salmon相近,更取其“三纹”形态,从此,大西洋鲑鱼有了正式的中文名——三文鱼。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系主任陈舜胜说,这时的“三文鱼”特指大西洋鲑鱼,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太平洋鲑鱼开始进入中国,由于其外形、生活习性等都和大西洋鲑鱼类似,被笼统地称为“三文鱼”。但在国内,大多数情况下,三文鱼特指大西洋鲑鱼,即日本料理店中可生吃的三文鱼。
虹鳟鱼虽是太平洋鲑属,但其学名为Oncorhynchus mykiss,通用英文名为Rainbow trout。trout对应的概念是鳟鱼,其生活史全部于淡水中完成,没有跨盐度洄游行为。而三文鱼的生活特性之一就是溯河洄游性,即产卵、孵化和幼鱼阶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长期会洄游到海水中。正是由于这一关键特性,虹鳟鱼应被视作另一种鱼,不可混淆为传统意义上的三文鱼。
至于寄生虫问题,海水鱼中的寄生虫以线虫为主,它们多数在人体中长不大,在成虫前就会死掉,因此生吃海水鱼被感染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淡水鱼中常见的肝吸虫等,由于生长条件与人体差不多,较易在人体内存活,生吃风险会增大。
(《解放日报》5.29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