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31日 星期四

    为中美关系提供历史诊断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31日   06 版)

        一流的史学研究从来都不会忽视对现实的关注。部分学者在分析1914年前后的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当今的国际格局、状态和百年前的情况有某种类似之处,这引发了一些学者对比研究当今的国际体系和1914年欧洲局势的兴趣。

        一些尖锐的问题随之而生,如崛起的中国和居于主导地位的美国是否会步一战欧洲列强的后尘?中美两国在权力转换的过程中能否和平地处理彼此的竞争关系,从而避免发生战争?东亚的领土和海洋争端是否会变成1914年的巴尔干火药桶?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敏锐的学者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答案。

        德国安德烈·亚斯赫伯·格罗特教授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并非易事,但是今天亚洲的局势无论与1914年的欧洲有多少相似,其中一条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今天的大国都意识到战争不该轻易发动,这应该是历史给现实的启示。

        与之持类似看法的还有哈佛大学的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他与14位国际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比较了当今国际体系和当时欧洲局势的异同,探讨中美之间是否可以避免重蹈1914年欧洲政治家的覆辙。他们得出结论,夸大今天的国际形势与1914年的相似性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直接类比。比如,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今非昔比,1914年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是现实的国际环境与1914年的最大差异;核武器的存在是制约大国之间战争的一个要素。但是战争的风险并非完全没有,中美两国只有互相深入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促进交流和合作才可能避免再次爆发大战。这可谓史学家为当今的中美关系发展提供的历史诊断。

        (《北京日报》5.14 梁占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