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启了访华之旅。这是她任内第11次访华,也是其第四次连任后的首次访华,恐怕也是最弱势的一次访华。
最近这半年,组阁几经周折、国内掣肘增大,法国试图挑战德国的欧盟领导权,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咄咄逼人。舆论普遍认为,默克尔此次访华,是寄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来缓解美国带来的压力,为自己、为欧洲纾困。
中美贸易争端告一段落,但欧洲国家还在“挣扎”。如果美国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的措施生效,欧盟将采取报复措施。在特朗普贸易保护的大旗下,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受害者”。钢铝、汽车等面临美国制裁的多个产业,都是德国的支柱产业。正因此,德新社评论称,默克尔访华是“希望中国能站在欧盟一边,共同对抗美国的保护主义”。
默克尔此次北京之行,另一个背景是美国宣布将退出伊核协议并制裁伊朗,还给欧盟下了最后通牒:不跟随,就连坐。由于自身经济利益乃至社会稳定与伊朗局势息息相关,欧盟对履行伊核协议一直态度坚决。默克尔来华之前访问了俄罗斯。在关键时期,欧洲领导人走访美国的两大战略竞争对手,双方嫌隙可见一斑。
欧盟与美国渐行渐远,兆头早已有之。2017年3月,默克尔同特朗普的第一次会晤就发出了不和谐声音。特朗普对欧盟重视的“G20”不怎么上心,还就北约“份子钱”(成员国年军费占GDP2%)敲打默克尔,而默克尔对美方“催账”相当不满。特朗普抱怨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默克尔暗怼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至于移民和难民议题,特朗普强调移民是“特权”而非“权利”,默克尔则说全球化应以开放和公平方式构建……在许多问题上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分歧,已让世人看到了美欧关系弱化的一面。
对默克尔的第11次访华,我们表示欢迎,并仍应抱以信心。毕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德、中欧合作给了世界一颗“定心丸”。
(《北京日报》5.25 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