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29日 星期二

    秋瑾墓之争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29日   08 版)
    秋瑾

        “秋瑾女士因谋倡革命,就义杭州,委骨荒冢。杭省士绅,拟改葬女士于西湖,但女士夫家系湘潭王姓,旅浙湘绅,以女士应以夫家为主,仍请护梓南下,改葬麓山,藉加优礼。特电邀女士之子王沅德(现肄业第八公立小学)具禀都督,以伊母远葬西湖,诸多不便,乞准迁葬麓山。现奉都督核准,并咨明浙江都督,发给护照,俾沿途照料云。”

     

        1912年第1258期《浅说画报》上,刊登了《改葬秋瑾女士》一文,叙及当年轰动一时的、为鉴湖女侠秋瑾迁墓事。

     

        秋瑾是近代著名女权运动家、革命家,1907年被清政府斩首。她生前曾向友人表示,望死后“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可惜后来骨殖漂泊,竟遭10次迁葬。

     

        引文提及的是第六迁至岳麓山,一年半后,又第七迁,回到西湖边。奔波如此,皆因湖南、浙江二省人士暗战不休。

     

        秋瑾的墓后来又经3次迁移,1981年10月回到原址,至今已成西湖一景。

     

        祖籍绍兴

     

        秋瑾本名闺瑾,字璇卿,号旦吾,后自改为瑾,字竞雄。

     

        秋瑾曾外孙女赖启湘称,秋瑾生于“福建南部某地”,时其祖父秋嘉禾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任知县,父母亦随侍。直到14岁,秋瑾才回到祖籍绍兴。

     

        秋嘉禾非常喜爱孙女,故秋瑾“常在衙署里读书”,11岁时“偶成小诗,清丽可喜”,后竟“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1896年,秋瑾嫁给了小她两岁的王廷钧。

     

        王廷钧的父亲王黼臣同曾国藩是表兄弟,在湖南湘乡富甲一方。秋瑾与王廷钧婚后,第一年便生下一个男孩,即王沅德。

     

        1901年,秋瑾催丈夫王廷钧分家,析产得数千金,交哥哥秋誉章合办钱庄,可秋誉章无能,“一败涂地,资产荡然”。

     

        1902年,王家给王廷钧捐了工部主事(正五品),全家到京赴任。

     

        王廷钧“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且“读书善悟,不耐吟诵。作文写大意,不喜锤炼……一赴乡闱不与选,遂弃帖括”,“前途绝望,此为女士(指秋瑾)最痛心之事”。

     

        在京期间,秋瑾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宇之吉的夫人服部繁子。在繁子介绍下,秋瑾随日本学者铃木信太郎学日语和英语,铃木还将私藏的日本刀赠给秋瑾,秋瑾写诗称:“铃木学士东方杰,磊落襟怀肝胆裂。”

     

        以身殉国

     

        1904年6月,秋瑾赴日本留学,加入光复会。因费用告罄,不久即回,并与王廷钧发生误会。此时秋瑾在留日学生中声名鹊起,因社会活动多,入不敷出,极为艰难。秋瑾回国本为筹钱,秋誉章却误将一百元寄给了王廷钧,秋瑾疑心被王侵吞,一度表示要“死之而已”。几个月后,王廷钧似乎还了钱,秋瑾才不再计较。

     

        再赴日本后,秋瑾又加入同盟会,“常到东京粷町区神乐坂武术会去练习射击技术”,黄兴“设制造弹药机关于横滨,聘俄国虚无党人为教授”,秋瑾等女留学生“皆加入练习”。

     

        1906年,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秋瑾愤然回国,入南浔中学任教,结识了34岁的校务徐自华。二人甚相得。秋瑾曾想带徐的妹妹去印尼爪哇任教,被徐拒绝,二人一度交恶。

     

        不久,秋瑾患病,几乎不治,徐自华悉心照顾,令秋瑾极感动。双方交往5个月,在秋瑾劝说下,徐自华加入革命组织。秋瑾办《中国女报》时,只筹到几百元,徐家姐妹立刻捐出1500元,可惜报纸两期后便停刊了。

     

        1907年2月,徐自华陪秋瑾游览西湖,秋瑾望湖流泪,二人约定,如果谁牺牲了,生者有义务将其葬在湖边。

     

        1907年5月,秋瑾与徐锡麟密谋暴动,6月事泄,清兵来捕秋瑾,众人劝秋瑾暂避,秋瑾决心殉国,力战被捕,被处死于绍兴轩亭口。

     

        归葬西湖

     

        秋瑾被杀后,王家、秋家皆不敢收尸,后洗衣女工用席子将尸体带出,送往善堂。

     

        墓葬经两迁后,徐自华与好友吴芝瑛在西湖边为女侠建墓,并组秋社,陈去病、褚辅成等名流亦入其中。当年秋天,御史常徽到西湖游玩,无意中发现了秋墓,清廷震怒。

     

        吴芝瑛的伯父是严复老师吴汝纶,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与两江总督增韫有旧,增韫遂放过吴芝瑛等人,下令迁葬了事。

     

        秋瑾墓先迁绍兴,再迁湖南王家。秋瑾遇害后,王廷钧连病带吓,当年便去世了,考虑到秋瑾为王家留下子女,王家接纳了秋瑾的遗骨。

     

        辛亥革命胜利后,徐自华等要求将秋瑾遗骨迁回西湖,引起王家不满。

     

        “反迁派”由秋瑾的儿子王沅德领衔,主打亲情牌;“主迁派”则有秋瑾的妹妹秋珵,主张秋瑾是浙江革命者的代表,理应埋骨浙江。

     

        在公理压倒私情的背景下,“反迁派”只好提出折中方案——将秋瑾移葬岳麓山,陈天华、杨毓麟等昔日同事都葬在那里,且家属探望方便,公私两宜,遂有本文开篇的一幕。

     

        对此方案,“反迁派”、“主迁派”都不太满意,只有持续博弈。

     

        1912年7月19日,浙江与湖南同日召开公祭秋瑾大会。浙江称鉴湖女侠专祠“一切工程已完竣”,湖南则称“即将遗骸营葬于岳麓山之阳,以慰侠魂”……

     

        一番暗战后,湖南都督谭延闿率先屈服,最终王沅德也只好同意将秋瑾遗骨归葬西湖。

     

        (《中国家庭报》5.21 唐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