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对一个字、弄懂一个词、用好一句话,其实反映了一个人的学识、品格和风骨。不少名人,不仅注重一言一行的修养,对一字一词的使用和把握,同样讲究严谨,不容任何错用误用。
雪夜观碑 有误必纠
著名诗人陆游二十七世孙陆善格,锦州府人,33岁考中庚科进士,被授清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历任各地官员,均有建树。
1917年,陆善格受聘纂修《锦县志略》。他要求自己做到真、实、准、正。有一个冬天的夜晚,陆善格正在大广济寺抄写周将军祠中金文淳撰写的《周忠武公祠碑记》,抄到“冯公孙之旧居,不见谈兵之帐”时,小堂役笑着说:“陆老爷您抄的这句错了,应是‘不见谈兵之树’。”陆善格听后,很重视,立即查看原底稿,发现是“帐”字,自己抄的也是“帐”字,没错呀!但是他对小堂役的意见没有置之不理,他心想,难道是原底稿抄错了?为了得到核实,他提灯笼出城去察看碑文。当天夜里锦州正下着鹅毛大雪,陆善格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周忠武公祠,细看碑文,果然是“不见谈兵之树”,“帐”字不对。他立马更正,不给后人留舛误。
上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仔细思考后,认为这个小学生的提议很好,改动一个字,诗意就更完善了,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销毁唱片 一字为师
1929年,著名老生马连良在《甘露寺》中“劝千岁杀字休出口”那段脍炙人口的唱段,灌成了唱片出版发行,很是热销。
当时,有人听了这唱段后给他指出:“他那个二弟寿亭侯”一句,“寿亭侯”应为“汉寿亭侯”,漏了一个“汉”字。马连良很重视这个意见,立即对此进行核对,结果得知,“亭侯”是官名,“汉寿”是封地名,如果把“汉”字丢掉,就讲不通了。但是,这个错误的形成,却是长期师承的结果。因为这句唱词中,三个字比四个好唱,又误以为“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是指汉朝,剧中人物乔玄又是汉代人,同时代的人说话,不必再冠以“汉”字,于是就把“汉”字省去了,这种唱法也就流传了下来。
马连良决定自己花一大笔钱把唱片公司尚未销售的唱片全部买回销毁。好多朋友劝他:“这张唱片卖得挺冲,就差那么一个字,况且大家都是那么唱的,不会有人注意,更不会有人笑话你,你何必太认真,干赔那么多钱?”而马连良却认真地说:“唱错一个字,我自己寒碜还是小事,就怕让别人以讹传讹,一错再错,那样事就大啦。”唱片销毁之后,他又与唱片公司约定,把这一段重新灌录。
无独有偶,有一次,谭鑫培在演出《打鼓骂曹》,唱到“昔日太公曾垂钓,张良进履在圯桥”时,台下忽然有人叫倒好。演出结束,谭鑫培让人把那个喝倒彩的六旬老人请到后台请教,问他刚才有什么错误,老者说:“你的错误不是口舌能证明,请约定地点时间,明日带来证据再讨论如何?”谭鑫培就指定了一个茶馆。
第二天,谭鑫培准时到达,老者已先到了。老者说:“你昨日所唱的张良进履在何桥?”谭鑫培把自己念“圯”为“吉”告诉了老者,老者说:“非也。此‘圯’字者乃‘赤离’切,阳平也。”并把带来的好几种字典,拿出来查到“圯”字的注音,均为“赤离”,用现在拼音就是“yi”读二声。老者又说:“我觉着你是当代名伶,后辈效仿你,恐怕大有人在,虽然是一个等闲之字,也不可以出错误呀,何况‘圯’字是个典故的桥名了。”谭鑫培听完,急忙躬身下拜,说:“俗云一字为师,老先生真乃我的一字之师也。”
一笔不添 一字不改
在强权面前,能够坚持原则,不为所动,一笔不添一字不改,同样体现了人的凛凛风骨。
近代著名书法家寇遐,陕西蒲城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他生活俭朴,爱憎分明,有正义感。杨虎城主持陕西军政时,曾在西安九府街修建一座寓所,请寇遐的朋友、诗人李元鼎为其取名“止园”。其意思是“止戈为武”与“知止不殆”,又请寇遐亲自把“止园”二字书写成隶体匾额。西安事变后,诸绍周上任陕西省主席,其手下一个保安处长突发奇想,请寇遐在“止”字上加一横改成“正园”,显然是想以此取媚于表字“中正”的蒋介石。寇遐严词拒绝:“名是老朋友题的,字是老朋友让写的,现在老朋友在难中,我怎能随便改呢!”
(《羊城晚报》5.15 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