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机长靠飞行经验手动操纵,成功让飞机备降,并且没有重大伤亡,的确配得上“英雄”二字。这起事件,也注定是写入航空史的奇迹。
不过,在点赞机长之余,有质疑者提出,“机长的英勇,掩盖不了川航的责任”。这种呼吁冷静的声音,很快被“请别急着骂川航,先给机组鼓鼓掌”的说辞怼了回去。
赞扬机长的英雄主义,以及机组临危不乱的处置,跟调查风挡玻璃破裂的真相,丝毫不矛盾。在基本排除飞鸟撞击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一起由人为因素引发的事件,那么搞清楚事件原因,同样是件无比迫切的事。没有彻查,甚至惩罚,就不会有后续的深度反思和风险防范。所谓“先给机组鼓掌”,这种否定真相意义的议程设置,毫无逻辑性可言。
在盛赞机长临危不乱的操作时,很多人将他比作中国的“萨利机长”。实际上,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哈德逊河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还原了事件发生后的真实走向:虽然机长创造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的奇迹,但官方并没有停留在礼赞英雄的氛围中,来自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近乎刁难般的百般审问,让英雄机长不得不面对众人的唇枪舌剑,来确认自己应急操作是风险最低的方式,没有置众人性命于不顾。
为什么救了一百多人的英雄,还要受到百般拷问?电影中还原的审问现场,一度让观者感到不快。但实际上,正是这种对真相的严谨,才支撑起了整个航空安全的体系。
克制掌声不是无情,恰恰是对事实的尊重。以往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先鼓掌”这样的说辞,很容易让事件的走向,滑出真相反思的轨道,往“坏事当喜事办”的逻辑上一路狂奔,以至于体现飞行安全重大漏洞的事件,被当作营销和表功的工具,“人祸”反而被一笔带过。
在这点上,川航应该有足够的自我警醒,积极配合调查,才能让机长的英雄行为,导向风险防范的改进。
(澎湃新闻网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