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5月9日某公司员工回复“面试邀约”的邮件截图流出,邮件显示,该员工在面试中央财经大学研二学生后,备注称“今后河南人尽量先过滤掉”。这封邮件被曝光后迅速成为一桩公共事件。
河南是一个久远的受害者,最新的“潮流”是歧视东北人,因为有几段视频显示东北游客在外地偷菜、偷水果。前段时间,还有很多人嘲笑山东人,认为他们是“官迷”。即使是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也难逃被歧视的命运。不信搜一下“上海男人”,也会发现很多歧视性的语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开始能够自由流动,但是也带来了对“地方”的重新观察。这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恰恰是在互联网时代,“地域歧视”的话语才会变得如此普遍。不断消逝的乡愁激发出对“本地性”的捍卫,以及在社会变动中失落者对他者的迁怒,夹杂着一些段子手的创造,最终编织出真真假假的地域传说。
这些传说出现在网上,我们当然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发展到招聘中的实践,就值得警惕了。
(《新京报》5.12 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