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再大的主题都源于人性

    《 文摘报 》( 2018年05月15日   05 版)
    陈哲 (郭红松 绘)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时,全国评出“三十年三十首流行金曲”,其中有三首出自陈哲,而进入新世纪后,这个曾经在乐坛闪亮的名字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问及过往,风尘仆仆的他笑答:“我最近这20年只做了一件事——进山。”

     

        将人性写进歌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哲写过诗,后来家对门搬来一个新邻居,他们成为朋友。这位邻居在唱片社工作,他对陈哲说:“你诗写得不错,但不容易获得传播,可以试着写歌词。”

     

        陈哲的歌词成名作是1986年“世界和平年”推出的《让世界充满爱》。当时,中录公司集结了一些人,今天叫“创作团队”,陈哲也因朋友举荐位在其间。录音当日,歌词并不是他们当初的原稿,大家很不满意。观摩录音的陈哲从衣袋里拿出一张纸现场改编,这稿就是后来的“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1990年,央视编导邓在军为亚运会主题晚会寻找主题歌,要类似《让世界充满爱》那样有广泛影响力。央视通过陈哲的朋友找到他的电话,彼时陈哲正在香港处理家事。“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此歌不想太空洞、死板,又吻合世事、国情、人心。我当时回不来,他们说几天之内就要交稿。我说那我试试吧。当时不慌是因为一直有一些积累,我始终关注大题材的社会表述。”陈哲说。三天之后,他从香港往北京发传真,一共三稿,主题是《同一首歌》。

     

        当被问及这些经典作品创作的缘起,陈哲说其实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发现社会上都在说很苦、很疼,都揭开伤疤给人看,伤痕文学,可以成为流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流行”中,还包括汪国真的诗。陈哲赞赏人文情怀与深刻评判,但不喜欢汪国真风格的“矫情”,也不赞赏王朔的“解构无建树”。“他们笔下,似乎都缺了点人文气节和深刻。”陈哲说,“我讲的都是人性的东西,再大的主题都源于朴实人性。”

     

        谈及这些经典的生命力,陈哲说,“整个过渡转型期是国人集体思考的时期。我相信,我自己能有正常的思维、踏实的情怀和情感,面对中国社会。健康,不意味着没有苦难,而不管你经历怎样的际遇或挫折,还保持着独立,还有健康的思维和穿透力。我有这个把握,坚信不疑。”

     

        “土风计划”

     

        成名后,陈哲先是在香港设立了自己的音乐制作公司,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开创了互联网“中国音乐第一站”的同时还在金融界里崭露头角。但一次广西之行,改变了陈哲的人生轨迹。

     

        那一次去广西,本来的目标是采风、调查、做音乐,但在一场和孩子的擦肩而过后,陈哲的转型开始了。“我的车往村里开去,外出打工的孩子正往村外走。现实压力摆在那里,迫使他或者诱惑他不能在文化原生地呆下去。在民族资源地,我无数次亲眼历见本土文化活态传承的危机。”一番思索后,“土风计划”诞生了。

     

        从2002年,“土风计划”的第一批五位普米族学员开始,如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七批,也可以说是第三代传承人,总共约有五六十人。现在云南民族村普米族村寨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出自“土风特训班”。陈哲创立的“土风计划”在云南、贵州、湖北许多地方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响应,云南境内的村寨传承计划更获得了云南省委的支持。

     

        近些年,陈哲和他的志愿者们会帮助传习小组寻找演出机会,但他们有底线,就是那些姑娘们不是演员,而是使者,演出起到的作用是文化造血,造完血后再返回山寨,继续文化的传承。他特别提到,村寨要保护的应该是基因,“我们可以把城市全部推倒,再重新建立。民族则不行,元气没有了,一切就无从谈起。”

     

        (《北京青年报》2013.10.31 邵延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