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是过去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因其以布的经纬结构制作,又被称为“十字挑花”。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的十字挑花是民间有代表性的手工技艺。
民间艺人陈育娥,罗泾十字挑花的手艺传人,她向我们展示了十字挑花的工艺。挑花的时候,她左手拿针,右手捏住土布,顺着布势插针,从布眼里引线。特别注意的是,挑花的线和土布上的纱不能重叠在一起,而且挑花时要保证每一针始终向前,如果改变走向只能将布掉头,这样才能保证正反两面都十分平整。陈育娥介绍挑花常用的三种基本针法:有纵向向前的“行针”;有横向向前的“绞针”;有斜向向前的针法,当地人称为“蛇脱壳”。这三种针法根据需要而选择使用,但是无论使用哪种针法,每针距离都要保持一致,一般是压土布上的四根纱,而且要求正面全部成十字,反面都要成均匀的点状。
过去十字挑花头巾在罗泾镇是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在日常劳作中,妇女习惯用头巾兜头,据当地《太仓县志》和《浏河镇志》记载,“兜头手巾”被称为当地女性服饰的一种。传统挑花绣的底布大多是土布,由家庭手工纺纱线制作而成,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纵横交织纹理,这为挑花绣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工艺基础。罗泾地区用土布制作的头巾基本都是棉线本色,为讲究好看,就配以花纹。当地人用色线“游花样”,从最初的随布纹经纬游走花样,逐步形成了现在传承下来的挑十字花纹饰技艺。罗泾本地的兜头手巾在长期流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颜色范式。例如最为常见的白色布面是年轻妇女所用,老年妇人常用深色土布,刚结婚的新媳妇一定要用绿色布,但无论何种颜色的头巾,上面所挑的十字花样均为黑色。
罗泾地区与十字挑花有关的生活习俗有很多,特别是在新娘出嫁时,挑十字花的“兜头手巾”“系身钩”是必备的压箱底嫁妆,而且必须要由新娘子自己制作,借此向婆家展示新娘心灵手巧的技艺。新娘被接到婆家后,直到进入洞房前双脚是不能沾地的,这时便有男家两位近亲女长辈用两只挑十字花的“大系身”轮流着放到新娘子面前,让新娘子踩着进入洞房,当地人称之为“移升”,有移动上升和一代胜一代的意思,而“移升”在罗泾的方言中和“系身”读音基本相同。新娘子在收到长辈的红包后要回赠,这在罗泾地区称为“还疼”。“还疼”必须要有挑十字花的“系身”,而且要按婆家长辈的辈分和亲近程度分为大小不同的档次,少则十几份,多则三四十份,所以罗泾有句俗语“赶出嫁”,指的是要赶紧忙碌准备出嫁的挑花礼品。
1947年出生的陈育娥见证了罗泾十字挑花的时代变迁。她说:“过去女孩子学十字挑花,就像现在孩子长到年龄一定要读书一样,绣花是女人一生的功课。”谈到现在手艺的传承情况,她坦言:“过去挑花是判断一个巧媳妇的尺子,不会挑花是要被笑话的,现在有钱什么都好买,会不会挑花没人在意。”时至今日,过去身怀挑花技艺的人年龄大了,视力减退,难以重操旧业,年轻一代又难以认识传统工艺的真正价值,会挑花的也寥寥无几,“罗泾十字挑花”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北京晚报》5.3 潘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