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出了个关广梅!
1985年4月,当“关广梅租赁经营”这件新鲜事儿,成了当地报纸头条消息的时候,很少有人预料到,租赁改革居然会如此剧烈地搅动了平静但并不丰富的山城市场。
较高密度的个人租赁门店,惊人的利润增长和一定程度上左右本溪副食品供应的市场,形成了本溪市独特的“关广梅现象”。
“关广梅现象”带来了什么?
一
说话嗓门很亮的蒋秀娥是关广梅租赁商店中从前“脾气最不好”的营业员。租赁以前,她几乎每天上班时,必不可少地要发生两件事:一是和同伴们聊天,二是挑顾客的毛病。“我过去是个不合格的售货员,”她直截了当地对我们说,“租赁以后,关经理告诉我,再犯过去的毛病,重罚。我压根儿不吃她那一套,过去哪个经理不是这么说,到头来罚过谁了?可有一天,店里一个营业员和顾客吵了一架。第二天,关经理先罚了自己20元,又罚了营业部主任、营业组长各10元,再罚吵架的那位50元,最后,连一旁看到吵架没出声的一个营业员也罚了——因为她没有制止本来该制止的事儿。就是从那一天以后,我见了顾客,处处小心在意,时间长了,倒觉着顾客也变得通情达理了,您说怪不怪?现在,我每月的奖金都是全商店220来号人中最高的……”
蒋秀娥的变化,只是租赁企业中职工精神面貌和劳动态度的一个缩影。
二
1948年参加解放军的宋士柱,是关广梅租赁商店从前的门市部主任。他没有想到关广梅租赁后,会请他去烧茶炉,而他自己居然也认为这种安排没什么不合适——此事一度成为震荡本溪商界的新闻。
本溪市委政研室处长李明,是最早研究“关广梅现象”的人。理论上探索了一年以后,他居然“弃官经商”,辞去处长职务,去做关广梅的助手——此事引起的轰动是去年辽宁省的十大新闻之一。
平庸的领导者开始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批敢冒风险的人急剧地向改革的实践流动。这是“关广梅现象”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有人统计过,在她租赁的8个企业中,商店经理一级的干部从33人减到18人,科室脱产工作人员从76人减到40人。
本溪理论界对上述事实的评价耐人寻味:这种变化,是租赁机制对干部选拔方法的一个刷新,把过去行政部门的“静态任命式”改变为企业内外的“动态竞争式”,使经营能人得以脱颖而出。
三
租赁,在把生产力向前推进的同时,也给生产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关广梅租赁后,给职工办了12件事:45岁以上的职工过生日,送寿桃;晚婚青年结婚,送礼品;女职工生育送5公斤鸡蛋;职工搬家,商店给“搬迁费”;商店配一台洗衣机,为职工洗工作服;职工父母病故,领导吊唁送花圈;逐步建立阅览室、游艺室、托儿所、浴室……
四
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对“关广梅现象”拍手叫好:
一位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系统工作26年的党员干部情绪激动地抨击道:关广梅租赁后,就把党支部书记换了,这事儿发生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1986年,难道是偶然的吗?他一口气提出了对关广梅租赁经验的12条“学不了”,其中上至关广梅不要党的领导,下至关广梅会跳交谊舞,洋洋洒洒。
另一位自称对理论“很有兴趣”的同志,则表现出更大的疑虑:关广梅一人可以租8个店,由此才形成企业群体,如果国家的企业任凭这样“租”下去,那么本溪钢铁公司可不可以租?
去年12月底,在“本溪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有人一口气向关广梅提出十几条问题。其中,“不要党的监督”“不要职工民主管理”“贬低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带有相当浓烈的政治气味。
4个月后的另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上,为数不少的代表提出了更尖锐的批评:“关广梅的租赁,是坐收渔利,带有剥削性质”;“她一人租赁8个店,在本溪市形成了一个商业垄断集团,把市场的商品和物价都垄断住了”;“她干的是社会主义吗?”……
新与旧、进与退、未来与以往、变化与僵化,环绕着“关广梅现象”,发生着冲突、碰撞,有时甚至是对峙。
“关广梅现象”引出了更多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向改革的人们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深化改革进程中所不能回避的。
(原载《经济日报》1987.6.13 庞廷福 杨洁 谢镇江,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