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要有立足的根本,家,就是我们立足的根本。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立足的根本,也是终极的归宿。尤其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只要能把家这个根据地经营好,进可以治国,退可以安身,一生成就与幸福都可以从这个根据地上获得。曾国藩有一句名言,说:“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性,四分由于家教。”
这种观点真是非常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最新的生物学研究结果也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个性70%左右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30%左右是由生活的小环境决定的。这个比例基本上与曾国藩的预测很接近了。而这个30%的小环境的影响,会对那70%的遗传因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品格与成就。
当然,曾国藩看得更细更明白,他认为那个最重要的生活小环境就是家庭环境,他发迹之后,给他们曾家在湖南新建的大宅院起了个名字叫“八本堂”。曾国藩跟他的儿子说,人生当有八件根本,分别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这八件根本的“八本”之所以要题在他们曾家大宅的门匾上,也就意味着家才是八件根本的根本。所以说家是人生的根据地,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根本。
曾国藩既然认为家是所有根本的根本,那么这个环境本身的营造就至关重要了,塑造成什么样才是达标的、才是最理想的呢?一个字——“和”。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曾国藩一生对这句话是笃信不已。他在家训中有关“和以治家”的论述很多,比如“家和福自生”,比如“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比如“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等等,都是浅白通俗的名言。
那么,这个和怎么才能营造出来呢?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遵守孝悌的原则。
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能尽孝,你还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贡献来吗?中国特别注重孝道。
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对父母孝容易做到,但同辈之间,大家都是个性鲜明的,这就难免产生摩擦,而这种摩擦对家庭氛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为了要和以治家,曾国藩特别注重兄弟之间友爱和睦,虽然他年轻的时候脾气也很大,但后来有了修身养性的功夫之后,连两个弟弟写信指着鼻子讽刺他,他也能和颜悦色地忍下来。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一般我们都以为他写给孩子的信是最多的,事实上有人仔细统计过,他写给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间关系的重视。
为此,他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族兴旺的规律是:
天下官宦之家,也就是当官的人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族,一般可传三代,因为多少还有点创业的精神;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族,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族,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说,我只愿我们曾家是耕读孝友之家,千万不要成为仕宦人家!
(选摘九)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郦波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