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年3月,袁枚(字子才,号简斋)生于杭州,是家中独男(有二姐二妹)。祖袁琦,父袁滨,“皆以贫游幕四方”。袁琦性旷达,但袁枚出生时已去世。
少年天才无奈家贫
袁枚的母亲章氏性格温和,“其教枚也,自幼至长,从无笞督。有过必微词婉讽,如恐伤之”。
袁枚5岁开蒙,7岁入私塾,12岁与师傅史玉瓒同中秀才,18岁时,“受知于浙督程公元章,送入万松书院”,毕业后,被补为廪生(科举成绩一等的秀才由公家给以膳食),每年廪饩银四两。
袁枚坐等科举时,父亲袁滨因年迈退休,家中经济拮据,以致“家徒四壁,日用艰难”。
全家凑了2两白银,让袁枚去投奔叔叔袁鸿,袁鸿时在广西巡抚金鉷幕中。经袁鸿介绍,金鉷接见了袁枚,试以文章,立刻惊呆了。特别是袁枚现场写出骈文《铜鼓赋》,后被金鉷收入《广西省志》,列为“艺文”首篇。
金鉷留袁枚3个月,并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
高官可推荐多名考生,金鉷上疏却只荐袁枚一人,他说:“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此举致“天下骇然”。
带着金鉷给的120两白银,袁枚奔赴北京。共176人参加此次博学鸿词科,最长者万经已80多岁,袁枚最小,仅21岁。最终录取15人,第一名是刘纶,他后来当上了宰相,与刘统勋并称“南北二刘”。
出乎意料,后成为诗坛领袖的袁枚名落孙山。
几年后,袁枚考入翰林院,去看望金鉷,正值大雪,金鉷出门迎接,笑着说:“果然翰林耶?”表示自己没看走眼,后二人再未谋面。
袁枚去世前,在遗嘱中称金鉷是“六十年来,生平第一知己。”
把乾隆皇帝拒之门外
自1742年起,袁枚先后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四地当了7年县令。
名臣史贻直说:“闻汝(指袁枚)宰江宁有善政,诚不负所言。惜杜牧之未免风流耳,远到者宜戒也。”
袁枚为官清正,但生活欠检点。妻子王氏一生未育,袁枚至少娶了5妾,仅一人貌美,故他常出入风月场所。
任江宁县令时,尹继善是两江总督,顶头上司江苏布政使王师和尹联合推荐袁枚任高邮知州,却被吏部否决。当年冬季,袁辞官回乡。
袁枚认为乾隆对他有偏见:
首先,袁枚外放后,钱维城在翰林院考试中也是清文下等,却留为修撰。其次,只有乾隆能否决尹继善的推荐。
学者郑幸发现,反对来自户部。清重漕运,沿途各县需按例缴钱粮,地方官未完成任务,则“不及一分者,停其升转,罚俸一年”,袁枚恰好当年未完成任务。
离开官场后,袁枚专心经营随园,此园本属原江宁织造曹家(即曹雪芹家),后被隋赫德据有,《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可能就是随园。
乾隆第二次下江南前,尹继善到随园拜访,指出“楼高门小”,望袁枚改造。袁枚后知是乾隆准备下榻于此,忙写信给尹,百般推辞。诗道:“门小原非迎上客,楼高贪得见江光。”
尹继善见袁枚态度坚决,只得作罢。
从穷人一跃成为大富翁
袁枚“解组入山时,囊橐萧然,只三千六百金”,因经济困难,两三年后又谋出山。
袁枚向吏部提出复职申请,被派到陕西去当县令。可到陕西仅一两个月,袁又离开。
当时陕甘总督是黄廷桂,曾任两江总督。黄性格耿直、粗豪,袁枚上万言书批评他“公之度可以得小人,不可以得君子”,“公之威可以治边防,不可以治中土也”,“公之察事,明于远而暗于近也”,时人称“(袁)枚上书稽之如训子”。
有这层故事,袁枚自然难坚持,适父病危,袁枚又回了随园。
再隐居后,袁枚经济状况突然好转,据说与善于理财有关。
袁枚收入主要来自四方面:其一,土地经营:将随园“东西之田地、山池分十三户承领种植”,并在安徽滁州购置田产。
其二,卖文:替人撰写传记、墓志等,“卖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 。
其三,编诗话:据袁枚自述“余编《诗话》,为助刻资者,毕算山尚书、孙相田(慰祖)司马也”。且“有替人求入选者,或十金,或三五金不等”,时人说:“此等诗话,直是富贵人家作犬马耳。所以郑板桥、赵松雪斥袁子才为斯文走狗,作记骂之,不谬也。”
其四,设帐教学:特别是收了许多女弟子,引起争议。
到袁枚去世时,已拥有“田产万金余,银二万”。
(《北京晚报》4.27 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