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国内,关于改革开放历程回顾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多来自一些经济学家。这种局面应当有所改变,讲述中国故事,党史国史界学者不应当缺席。
与前期历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可以说还是“处女地”,可选择的有价值的题目很多。我主张多做区域性的、专题性的和个案性的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更多的是鼓励地方试验。许多经验是地方创造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地方甚至民间。中国改革和发展显示出许多地方特征。
改革开放史研究的真正难点是知识储备。要揭示宏大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就要有一些思辨力,有一些多学科知识的训练,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真正好的研究,应当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它的前因后果,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作大事记式的记录,看不到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的复杂性。
改革开放史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四点值得关注。
第一,理解改革的试验性。改革是一场试验,凡试验都可能有对有错,有成功有失败。改革没有最优选择,只有次优选择。
第二,改革是有成本的,没有不付出成本的改革。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从长期看改革会让所有人受益,但近期可能会让一部分人承担代价。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的国企改制中,工人承担了主要代价。
第三,改革的某些扭曲变形现象。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制是必要的,但也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与最初设想有很大差距。其中一个原因是,整个改革过程始终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再缜密的方案也抵不过利益相关者的精明计算,利用政策漏洞追逐自己的利益,或将改革向有利于个人利益的方向扭曲。
第四,改革举措的时效性。每一阶段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突出的矛盾,但同时可能引出新的矛盾,因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但是,不应把后期出现的所有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前期政策失误。
中国改革始终都是问题导向的,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与时俱进的过程。观察和思考改革史,应当有这样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史的梳理和总结,既要揭示“中国奇迹”的逻辑,也要反思“中国问题”的成因,才算是全面的。
(《北京日报》4.23 萧冬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