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樊纲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上提出“六个钱包买房”说法,引发争议无数。
回溯当时的语境,樊纲在回答现场观众“年轻人应该买房还是租房”的提问时表示,年轻人“如果要结婚了,双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六个钱包’能一起凑出首付,建议还是买房好”;“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平心而论,樊纲的言论并没有脱离实际,现实中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然而,这个说法过于理想化,全国范围内能够满足条件的家庭极少。世上最大的笑话莫过于,拿上个世纪的工资买现在的房子。纵然他们慷慨解囊,谁好意思伸手拿?这不仅是孝与不孝的问题,而是养老与买房的两难问题。今天“六个钱包”买了房,明天还有几个钱包养老呢?
集纳夫妻双方家庭过去的全部人生,换取一个争取光明“未来”的资格。一套房的首付,竟然要打12个长辈的主意,要耗尽两个家庭三代人的积蓄,这样的房价本身就是对劳动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榨。
不久前,网上有一则山西太原10名大学生集资凑首付买房的新闻,可以看作是对“六个钱包”的回应。一套房100万元,每人出5万元(也是从家里拿的,幸运的是,可能只是“一个钱包”),贷款50万元,而房子出租后,租金差不多可以偿还月供,这样,等房价上涨,卖掉就可以分利润了。相比于“六个钱包”,这样风险就低多了。但是,这事仍然让人五味杂陈:在上学的年纪就开始考虑未来社会的风险,这本不该是他们上学期间操心的事。
房地产市场有一种长盛不衰的“先上车”理论,认为房价永远涨,而且房价上涨速度永远快于收入上涨速度,因而先上车肯定比后上车有利,所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车。“六个钱包”论无疑是最新变种。过去二十年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先上车”理论是正确的,在市场的教育作用下,不择手段凑首付买房俨然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事情甚至演变为:对一个人好,就劝他买房;想害一个人,就劝他相信房地产有泡沫。但我们同样要认清,“先上车”理论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当下,比房价更牢固的或许是人们对房价的非理性信仰,作为经济学家本不应该火上浇油。
蹊跷的是,在2015年12月的《开讲》节目中,樊纲还对“年轻人应该拿父母的钱买房,还是投资自己出国留学?”的问题回应说,“年轻人不该拿父母积蓄买房,要努力奋斗,才能够回报父母”。是什么让樊纲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弯呢?只能是翻了一倍的房价。从过去十年来看,即使当时来看房价有多高,及时买房上车都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樊纲,但我们还是更喜欢鼓励年轻人努力奋斗的那一个。
网友说
封寿炎:长辈愿意支持年轻人在城市买房,而不是劝他们返乡,或许正是代表着资源在市场条件下的“用脚投票”。对这样的需求,与其人为压抑,不如因势利导,扩大房地产市场供给,释放居民潜在的刚性需求。
西坡:在高房价面前焦虑不安的年轻人,不买“六个钱包”的账,是因为他们期望经济学家可以对房价畸高的不合理现状建言献策,而不是教自己啃老。
张丰:年轻人应该有更丰富的人生,更独立的生活,而不是被“六个钱包”捆绑,进入狭窄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不管是租房还是通过努力买房,都应相信这一点。
平川:“六个钱包买房”虽然残忍,但却是最符合现实、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房住不炒和刚需上车并无冲突,如果工作稳定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榨干六个钱包买房,除了心理上的“啃老”“不孝”等负担之外,似乎并无更多害处。
(综合上观新闻、中青在线、新京报网、央视财经、澎湃新闻 4.25、26)